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二台播出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该片记录了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中国老师,在英国汉普郡公立博杭特中学特设的50人“中国实验班”上,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的全过程。该片播出后,立即在国内引发了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
尽管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目标上,中英两国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而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也可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可需要注意的,不管两国在教育方法上的分歧有多大,但有一点一定是相通的,那就是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学生,不管是人格还是其表达的个人自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总是强调学生要做听话的孩子,并数次强调他们该怎样遵守课堂纪律,怎么尊重老师,怎样去获得知识,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有没有其它方式可替代这样做,却从来没人给学生作出过完整的解释。因为在中国老师眼里,对约定俗成这类规则的态度,遵守永远要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重要。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在纪录片里,任课老师在宣布课堂纪律时学生满不在乎的原因。
而另外一个方面,则体现在中国的老师还不习惯尊重学生说“不”的权利。在中国的课堂里,老师就是权威,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所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都只能专心听,用心记,大多数学生也基本上都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在同一条流水线上走,即便有学生敢站出来质疑老师、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或方法提出疑问,其结果也往往是被当成“另类”而备受嘲笑。而在国外的课堂上,学生则处处都充满着“为什么”的好奇追问,尽管有些问题看起来很无厘头,但是他们质疑一切的权利却从来没有被剥夺过。
更为关键的是,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纪录片中有一个细节让人记忆深刻:上科学课的女老师在对比中英学生能力时,用了“蠢”这个词来比喻英国学生,这直接引起了一个女生的不满并当场反对。可能在国内老师眼里,老师批评学生,只要言语不要太夸张,学生基本上不会反对,但在国外,一切却变了个样子。这其实也间接地告诉了我们,在教育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在人格上至少是平等的,老师不能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就可以去辱骂学生,否则,便会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新闻推荐
8月18日,在英国比根希尔举行的“不列颠之战”的纪念活动期间,演员们进行紧急起飞表演。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于1940年7月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