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进芬
放暑假前的一天下午,三年级组的何老师跟我说,她想后天听我的一节课。尽管她是数学老师,但是她想学习一些课堂管理的技巧。我爽快地答应了她。
其实,我哪有什么好技巧呀。连如何让课上得更加有效,都还在摸爬滚打中呢!但是,既然答应了别人的请求,总不能让别人空手而归吧。何况我还是教务处的一员呢。
于是,尽管晚上回到家已经很晚,照顾好孩子已是十点钟。加上这两天的校运会,自己累得快睁不开眼睛,还是强忍着坚持备课,直至把课件做好。
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我和学生都做好上课准备的时候,没见何老师来听课。因为那天上午她正好有数学研讨活动。没事,听课的老师没来,课照样上。
那天我上的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分钟》。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现代诗。作者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为背景,通过诗歌,表达了作者及全中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课的开始,我先给孩子们播放了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视频。教室里安静极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上。当解说员说道,被英国殖民统治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时,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当看到五星红旗和香港紫金旗缓缓升起时,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这掌声是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这掌声融入了孩子们浓浓的爱国情怀。
看完视频,好几个孩子在我的启发下都表达了自己此时的感受。有激动的,有兴奋的,有自豪的,也有热血沸腾的……这是一次情感的洗礼,感情地铺垫。
接下来的自由读书,我只要求学生读正确就可以,可是所有的孩子却读得有模有样,所有的情感都溢于声音中。这就是激发的作用,是之前的交接仪式的视频激起了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有了情感的基础,孩子们在接下来的小组学习中就积极多了。因为每一次的小组汇报中都有读的展示。而读,正是他们表达此时情感的最好方式,哪能不主动呢?
最好的证明就在我设计的小组诗歌朗诵比赛中。孩子们的那个积极劲让我不知该点那组表演好,最后是每组选一段进行表演。整节课,教室里洋溢的是孩子们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是你争我抢的表现场面,没有了情绪游离的孩子。
最后的解疑环节中,我向孩子们介绍了香港的历史及回归的艰难历程,让孩子们明白了“百年的痛苦与欢乐”,再一次激起孩子们的民族情,爱国情。以这厚重的情感为基础,让孩子们伴着《东方之珠》的乐曲,在高昂激情的朗读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这是一节常态课。但不同的是,我多花了点时间备课,准备了资料,抓住了诗歌的特点去备课。“三分诗,七分读”!同时感谢我的同事给我加压,是她说要来听课,所以我做了较好的准备。其实这准备也只是常态的工作。有句话说得好“把小事做好了,就不是小事。把平凡的事做好了,那就不平凡。”
把每天的课都当成研讨课来上,就不是平常的课。长此以往,离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还远吗?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石景林校区)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