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关“江浙沪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的研究曾引发关注:1000个儿童中,至少有58%的儿童尿中检出一种抗生素,四分之一的儿童尿中检出2种以上抗生素,有的尿液样本中能检出6种抗生素。
在这次监测中还发现,金霉素、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等三种一般只限于畜禽使用的抗生素,在儿童体内均有检出。
然而,中科院所属机构近日发布的抗生素研究成果,令抗生素滥用顽疾进一步引发关注。
在地域分布上,通过著名的“胡焕庸线”划分成明显的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其中中国东部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流域的6倍以上。这反映了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对抗生素分布的巨大影响。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线从黑龙江到云南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
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
6月1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光国课题组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其中48%为人用抗生素,其余为兽用抗生素。而且,中国东部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流域的6倍以上。
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
量
一年16.2万吨
用量占全球一半?
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阿莫西林的使用量都是最大的。
该项目研究受国家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光国课题组承担。通过近十年的调查,最终获取了36种常见抗生素的全国使用量和深入排放清单,并从流域尺度上使用三级逸度模型,模拟预测了各抗生素在全国各流域的环境浓度。
而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该研究显示,2013年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占全球用量的一半。
应光国团队调查发现,36种抗生素中,在国内被使用最多的抗生素前五位分别为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林可霉素、青霉素、诺氟沙星。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阿莫西林的使用量都是最大的。
已有研究表明,抗生素被机体摄入吸收后,绝大部分以原形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而环境中的抗生素绝大部分最终都会进入水环境,因此对水环境影响最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都是个‘谜\’,因为没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权威数据。”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告诉记者。在他个人看来,应光国及其课题组得出“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的数据,可能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出入,因为有些抗生素如青霉素会在环境中很快消解,如果仅通过环境浓度的检测得出结论,可能并不十分准确。
肖永红说,英国研究显示,如果找不到应对耐药菌的办法,到2050年,每年会因此多死亡1000万人,并造成100万亿美元损失。
域
“胡焕庸线”
分割东西
残留本身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排放引起的对环境微生物耐药性。
该研究还发现,2013年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的约一半多为兽用抗生素。
“这些年在大医院里已经对抗生素使用有了控制,但在畜牧业中还没有任何对策。抗生素的残留本身不是大的问题,关键是抗生素污染排放过程所引起的对环境微生物耐药性。而环境中的微生物耐药性,最终还是会影响到人类本身。”应光国表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海河流域因为涵盖北京、天津、河北等人口高密度地区,再加上雨量少、流量少,导致预测环境浓度值高,而珠江流域虽然水量更多,但不仅人口众多,畜禽养殖业也极为发达,因此导致了同样的结果。
在地域分布上,通过著名的“胡焕庸线”划分成明显的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其中中国东部的抗生素排放量密度是西部流域的6倍以上。这反映了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对抗生素分布的巨大影响。
受调查的全国58个流域中,北方的海河、南方的珠江流域抗生素预测环境浓度值最高,单位面积的排放量每年平均超过79.3公斤/平方公里,比雅鲁藏布江等西部流域数值高出几十倍。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的使用量、预测环境浓度、地表水环境中的细菌耐药率和医院的细菌耐药率存在正相关,其中使用年代较短的新型抗生素正相关更显著。
相关专家表示,该结果为我国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环境抗生素污染以及避免细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进一步传播等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据央广、生命时报、中国科学报、东方早报
新闻推荐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8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发布研究报告,除了加工肉制品和红肉外,其他115种物质也可以致癌。包括“加工肉制品”在内,世界卫生组织这次发布的致癌物名单当中总共含有11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