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场
据参考消息报道,有外媒称,在中国,医学系招生近年遭遇寒流。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及其相关恶性事件让越来越多莘莘学子对报考医学系望而却步。中国各医科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分数线下滑,非临床专业则门可罗雀。许多医科院校的招生计划人数远多于上线报考人数,甚至连医科名校在一些招生地区也面临所谓的“断档”局面。
读大学、选专业,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医学专业近年招生遇冷,或许与医患纠纷频发有一定关系,但据此认定这是导致莘莘学子对报考医学系望而却步的主因,未免有失偏颇。
选择就读哪个专业,学生们可能基于“择己所好”,可能基于“择己所长”,也可能基于“择世所需”,还有可能缘于“趋利避害”,岂能一概而论?正如媒体报道中所说,学医不仅学制长,而且入行门槛非常高;而当医生生活不规律,经常加班、值夜班,身心压力巨大,收入却相对不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报考热情。
某个专业的冷热变迁,往往受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没有哪个专业会永远红得发紫,专业的冷与热往往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不能只看短期的繁荣或表面的热闹,更应充分考虑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倘若局限于专业本身谈就业,纠结于专业热门与否来研判未来就业趋势,难免一叶障目。
要知道,任何一个专业都不会凭空出现,任何一个职业总得有人干,无论热门与否,都是基于现实需要产生的,都有其发展空间。由是观之,专业不分好坏,职业也不分高下,关键看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规划。作为学生,如果确实有志于从事医学工作,就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不要过于受一些外在因素左右,教师、警察等诸多职业亦是如此。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近年来,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的文化精神和高等教育本质受到严重侵蚀,大学教育也有功利化趋势,而忽视甚至排斥教育促进个人自身完善的非功利价值。
其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成才之路亦是如此。学生和家长们不应过分纠缠于专业及职业的“好”与“坏”,而应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干一行爱一行。无数社会实践证明,无论在什么行业、岗位上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踏实肯干,都能发挥出专业特长,实现人生出彩。
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观?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基础教育培养“会生活”的人,职业教育培养“会生存”的人,大学教育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从根本上来讲,教育除了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外,任何其它动机都不是教育本身的目的。他的观点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即如果学生有志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或许不能仅仅停留在“会生活”“会生存”的层面。即便我们钟情的职业道路可能不太平坦甚至充满险阻,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不忘初心。(据《中国教育报》)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