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另类教育激发别样启示
【例1】还记得三年前网上走红的小学生“斗妈大全”吗?现在,那个当初画“斗妈大全”的孩子已经成了初中生。而她对绘画的兴趣依然浓厚,每当她的爸爸“村头树”把女儿画的插图贴在网上的时候,和谐的配色以及活泼的构图总能引来一片赞扬声。
“村头树”没有给女儿择校,只是按片儿上了家门口最普通的初中,“我只希望她自然而然 、随心所欲地成长,不想用外力去改变她的发展方向。”这样的“放养”是很多父母不敢尝试的 ,但从“村头树”的经验看,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小学一年级,她说要学古筝,坚持下来了;四年级,她说要学素描,也坚持下来了;上了初中她又认真地说想学钢琴,我感觉有点肾疼……”这位父亲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他的“放养”恰恰让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如今,“村头树”很满意女儿没有成为一个整天为学习困扰的“无趣”的孩子,她会因为学校要求剪短发哭鼻子以及嫌弃班里男生不够帅气。即使还有两天就要考试了,她也会淡定地开电脑玩联机游戏 ,或者边听故事边用黏土捏出各种小世界。而“村头树”不会干涉她的“不务正业”,这不仅因为这个另类的父亲相信“不会玩游戏的女生永远占领不了男神的高地”,更因为他坚信这个有自己世界和兴趣爱好的孩子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例2】另一个例子更加极端。
英国威尔士一所高中的中国留学生奇奇几乎没上过初中 ,但最终到英国留学并同时接到好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做商人的父亲从不勉强奇奇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她的英语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的 ,升入初中后父亲就允许她在家自学 ,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在家“自学”这段时间 ,奇奇喜欢上了美剧 ,并由此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她开始跟着美剧自学 ,把“生活大爆炸”里的句子都抄录下来 ,逐句学习。因为喜欢 ,奇奇学英语的进步速度飞快 ,在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之后 ,她有了“留学”的想法。
父亲希望奇奇以后接管自己的企业 ,所以从初中开始就带她参加每周一次的公司例会。奇奇说:“他们开会的内容我听不懂多少 ,但我要负责给大家端茶倒水。父亲刻意训练我的观察能力 ,每次公司里有客人来 ,他都让我观察他们的言行 ,猜出他们的职业。”在父亲的引导下 ,奇奇逐渐明确了目标。她轻松申请到了英国的高中 ,并着力向“经济学”方向发展。去年她同时被几所英国大学录取 ,她选择了其中一所读经济学。
以上两个例子的启示是:不论你想让孩子过他自己喜欢的生活 ,还是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你希望的样子 ,首先都要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没有兴趣何以考大学
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比找一所“学区房”更重要。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意见》规定 ,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高考改革试点 ,2017年 ,改革将全面推进。改革意见规定 ,高中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 ,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 、不合格”呈现。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 、市) ,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 ,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在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 ,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也就是说 ,将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 ,除了每个学生必考的语数英三科外 ,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科目进行竞争 ,甚至可以文理兼修 、文理兼考。
不少地方将缩小高中“分层”差距
北京今年提出要降低中考难度 ,“同分考生”会大量增加 ,入学“随机性”增强 ,这一状态保持几年之后 ,高中校原有的“分层”会渐渐模糊。而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 ,各校的发展重点将转移到“个性化课程建设”上。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未来评判哪所学校是“好学校”,不是看哪所中学考分高 ,而是看哪所学校能给学生提供他需要的个性化课程。教育者们已经在为“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做准备 ,而你 ,还在纠结“学区房”吗?一掷千金押上所有积蓄买间学区房 ,并不能证明你对孩子“尽了心”。
也许多花点时间陪他成长 ,去了解他喜欢什么 、擅长什么 ,才是负责的家长该做的事。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芭比“美黑”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