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印度新闻 > 正文

别崩溃!暑期“小魔头” 也能变成“小天使”

来源:济南日报 2017-07-12 09:34   https://www.yybnet.net/

点击查看原图暑假到了,家长们开始头痛“小魔头”们离开幼儿园或学校回到家,表现得各种不听话,让干啥不干啥,不让干啥偏要干啥,这种时候,家长们的内心往往可能是崩溃的。

但身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小魔头”会表现出各种逆反?而不同的逆反表现背后,又代表着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调适和改进与孩子的沟通?请看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分析。

不要车轱辘话来回说在亲子关系中,较常见的逆反表现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超限逆反、禁果逆反和平衡逆反,我们就这三种逆反心理的概念进行一个梳理,再用一些案例来分析其产生的缘由。

首先我们来看“超限逆反”,这是指短时间内、机械性重复单一信息而引发的一种逆反心理,简单说,就是同样的刺激(主要是施者的负向语言即声音模式),强度过大、过强,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心理“饱足”,直至最后产生厌烦而产生抵触。

有个著名的例子,是讲作家马克·吐温某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在募捐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但牧师一直讲一直讲,过了一段时间还没讲完,他开始有些不耐烦,决定到时候只捐一部分零钱算了。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又决定自己一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他的冗长演讲,开始向在座人士进行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因为他讲得时间太久而气愤到不仅没捐一毛钱,反而还从牧师的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无论此事真假,这就是所谓“超限逆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在亲子关系中非常常见,家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很容易不自觉就扮演了牧师的形象,喋喋不休让孩子不胜其烦,可能是教育的容量过大、时间过长,又可能是教育的内容比较机械、没有时间间隔地重复,由此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比方说,督促孩子做功课,虽然放假在家,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也会被要求完成一些功课,家长督促的方式不妥,就容易出现超限逆反的情况。

家长应该尽量避免“车轱辘话”,来回唠叨同一件事情,可以用暂停说话、转换话题甚至改变表达方式的方式,减少孩子的信息接收“拥堵”情况,可以适当改善减少孩子的超限逆反心理发作。

不要自己说话不算话一段关系里,人会追求一种平衡状态,当其中一方破坏了这种平衡时,另一方会力求索取一种平衡的补偿,从而产生行为、情绪上对抗,称之为“平衡逆反”。

平衡逆反表现在亲子关系时,多数情况可能是决策者/权威者(即父母、长辈等)长期言行不一,答应孩子的事情不兑现,说话不算话,因为处置不当而诱发或激发出受者(即孩子)的逆反心理。

举个例子,妈妈带儿子逛街,在商场里看到有可以免费打印照片的机器,每人能打印两张,但妈妈其实并不知道“两张”是一个限量,就是说一旦打印完两张就不能再继续打印了。所以妈妈先帮一个小哥哥打印了照片,等到要帮儿子打印时,系统提示说无法操作……

然后妈妈认真阅读了操作提示,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只能打印两张的限额,没有办法给儿子打印照片了,儿子当然不能接受,觉得委屈,为什么妈妈帮别人打印照片,就不给自己打印,进而情绪生发为哭闹、指责甚至控诉妈妈“为什么”,这其实就是平衡关系被打破而产生的逆反心理表现。

平衡逆反的化解之道,是要重建彼此间的信任关系及平等关系,尤其是作为家长较为强势的一方,一定注意说话要算话,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了就要做到,不要觉得随便给孩子许个诺,小孩子忘性大,过后就不记得,这种彼此间的信任一旦被打破再要重建,也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旦造成了失衡状态,破坏平衡的一方(家长)需要及时主动地提供补偿方法,而且是被失去平衡的一方(孩子)所接纳的,这样,既表达了诚意,又掌握了主动权,有利于失衡关系的修复,当然,最重要的是,补偿一定要说到做到。

不要一天到晚说“不要”第三种逆反心理我们要说到“禁果逆反”,这是指理由不足够充分的禁止、强调,片面激发人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或行为的行为。

人,往往有一种本能倾向,就是: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能引起好奇并产生或诱使人进行探索、求解的欲望反射。

因为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猜想等等思维活动,如果没有充足的、可被接受的禁止原因告知对方(也就是孩子),那么很可能导致与“禁止”的指令相悖的意向,从而诱发禁果逆反。

好比大家都熟悉的“潘多拉魔盒”的故事,越是不让潘多拉打开众神送的小盒子,她就越好奇,越想知道盒子里究竟装的啥,结果好奇心占了上风之后盒子被打开,瘟疫、忧伤、灾祸等统统被释放了出来……虽然潘多拉及时盖住了盒子的盖子,但一切已经迟了,盒子里只剩下了“希望”……

那么在亲子关系当中,禁果叛逆的典型表现比较多地集中在像早恋、打网游等方面。比方说,孩子与异性的相处,有时会被家长不自觉地贴标签,觉得孩子有早恋倾向,其实家长更需要弄清楚事实到底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也许孩子之间就是正常的交往,是你自己脑洞开得太大呢?

如若简单粗暴采取“棒打鸳鸯”的做法,反而有可能激发孩子的这种禁果叛逆心理而和对方更加亲密、更腻在一起。家长完全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向两性友谊的方向发展,如培养共同兴趣爱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等,明确并指向合宜的方向,潘多拉才不会只好奇盒子中到底有啥,而会好好保护好自己的盒子。

暑假是非常宝贵的亲子时光,家长们真的可以好好回想下自己曾经对孩子的承诺有哪些还未兑现,趁假期与孩子一起努力实现,如若孩子改了需求,也不妨静心听听他/她的想法,不必急着下判断、贴标签,多听,多沟通,往合宜的方向引导,“小魔头”也会成为小天使。

靠强化,就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真正的好习惯,或者说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生命是一个宏大工程,精美的装饰只有在大构造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最终实现,小习惯的价值必须依附大习惯的价值而存在。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地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尹建莉印度古谚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以前很多年我都非常喜欢这句话,觉得其中充满智慧,它不仅充分表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可以决定命运),而且点出了培养习惯的方法,就是“播种行为”。

一个行为反复重复,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习惯。一般我们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很自然地就想到要让孩子反复重复某一好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只要维持足够的时间,就会习惯成自然。

但是最近这两年我慢慢发现,我的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反例。比如,以前在父母家我从小维持了多年的某些较好的卫生习惯,在自己成家之后却荡然无存;同时妈妈多年身体力行并极力推荐的饭后刷牙习惯,我原来从未做到过,而在前不久自己闹了一次牙病之后,就毫不费力地达成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习惯,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心理和人格的状态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习惯不过是一种表象,是其中的一个媒介而已。

简单举个例子吧。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在我看来,学习不能仅仅简单地归为习惯的问题。

学习首先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专注力从小就被破坏的小孩,如果你不去关心他心理的缺失,他是永远都不可能养成专心听讲、专心写作业的习惯的,因为他做不到。

其次,学习是一个兴趣的问题。充满兴趣主动学习的孩子,也许他并没有养成每日先写完作业再去玩的习惯,但是他的学习很可能比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每日在家长监督下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更加优秀。

事实上,有学习能力又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得比较优秀,而且他们也往往表现出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别的家长看到这些孩子身上的好习惯,就希望克隆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却根本不了解这些好习惯背后的心理基础,结果只能是舍本逐末,收效不大。

新闻推荐

2017年亚洲田径锦标赛在印度开幕

7月5日,中国代表队在开幕式上入场。这是在2017年亚洲田径锦标赛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当日,2017年亚洲田径锦标赛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开幕。此次赛事为期4天,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别崩溃!暑期“小魔头” 也能变成“小天使”)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