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古代名人过年的方式,别样风情,使国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杰出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创立了不朽功勋。他认为除夕之夜观察天象是一年中最宝贵、最重要的一夜。因此,他一生中的除夕都是在观察天象中度过的。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在除夕总结一年诗的创作。据《唐才子传》载,每年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于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
唐代大诗人杜甫落魄一生,曾在除夕回顾过去不得志,展望未来迷惘,有感而发,作《杜宅守岁》诗。其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以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积愤与苦闷,愿在“烂醉”中默默度过“生涯”,实是逼不得已之举。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曾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绝唱。当时他肩负改革的重任,正是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大力推行变法之时,这首诗以节日的欢乐气氛来烘托对新的一年的期望,是一首赞颂变法、立志改革的激情诗,通过《元日》诗要实现“总把新桃换旧符”伟大抱负,从而更加强化诗的主题,使诗的境界得到升华。这是王安石一生最杰出的诗作之一,被人们千古传诵。
北宋大文豪苏轼于1062年(嘉祐七年)除夕,动了思乡之念,一连写下《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并在这组诗前加一小序云:“晚岁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歧下,岁暮思归不得,故以此三诗,以寄子由。”在《守岁》诗中提出:“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的警句。此诗一出,广为流传。诗人赵克宜评曰:“一个‘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无聊自慰语也。”这评语十分中肯,力透纸背,堪为后人座右铭。
明代著名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于1405年(永乐三年)被明成祖派遣率舟师通使“西洋”。他前后七次奉使“下西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等三十余国,(与著名航海家兼翻译官马欢一起)历时二十八年。因此他一生中有二十四个除夕是在海上或异国他乡度过的,堪称为世界史上名人在海上过年之最。
新闻推荐
据外媒22日报道,对于大多78岁的老年人来说,看报纸早已需要戴着老花镜才能辨清。但居住在印度的78岁老妇托马尔不仅视力颇佳,且弹无虚发,号称世界上最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