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一个清晨,我散漫地独步到陇右秦安小城群众广场边缘,目睹人如蜂拥、喧哗鼎沸的热闹场景,左顾右盼后,便漫步走向广场北面坐落于小城闹市中散发着元代浓厚人文气息的兴国寺。
寺外喧嚷此起彼伏,寺内却清宁幽静。丛生翠绿的草木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默相视,和谐相配。所有的殿宇宏伟高大、凝重庄严,浓浓的古代人文气息宛如一股淡淡绵长的幽香弥漫而来,将我重重包裹、浸染。沿着狭窄弯曲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向深而入,忽而不觉已漫步到寺内的主建筑——般若殿前。伫立殿前,凝视这座坐东面西,面宽三间,长11余米,宽8米,上覆灰色板瓦,屋脊雕刻着各种形态各异的走兽、蹲兽,纯木质构建的单檐歇山顶大气十足的殿宇,我的思绪似乎久久的不能平静。好像被某个时段瞬间滑落的一碎石击心,顿时激起了一圈圈激荡四散的涟漪,沿着历史的纵深而荡漾。殿宇建筑尽显我国元代首创的“斜梁减柱”的建筑特色,真正的使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又起到了很好的防震极其耐用功能。在凝视中沉思的我,不是被我国元代特色建筑所折服,亦非对此殿宏伟气魄所震撼,而是被殿前大门之上悬挂的“般若”二字所陶醉,它让我如一位痴迷桑葚的斑鸠,忘乎自我并沉思万千。
“般若”二字为我陇右古成纪官至巡抚右副都御史胡瓒宗先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所题写。其墨迹饱满、厚重、舒展。这位当时堪负盛名的官宦文人为何要给故乡的一座殿宇起名“般若”?博文识广、热恋故土的他要以“般若”二字寄予故土人们怎样的厚望?蕴涵着什么深意?寓意着怎样的哲理?
“般若”,百度之意为:“智慧”。释义显然模糊,不能尽其所义。正在迷糊之际,忽而忆起前不久从已逝近十年父亲的医书中,偶得一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幸好翻阅不久,理解浅薄,难以深入经文之精髓,但此经文中对“般若”二字诠释的周全细致,那就信手掂来,一一对照,探古人之用义,究今人之生存。
据经文释义而知,“般若”是梵音,只翻字不翻音,为保其词之原味。经文结集于西乾(印度),姚秦(我国东晋)时流通于东土(中国)。“般若”若要硬解释,便为妙智妙慧,为众生之提高物质文明的通道之一。从人类发展的精神(思想)要素而言,恰幸经文中对“般若”二字从其精神内核细细阐述,并分三类。
一、实相般若,即“真心”,非“妄心”。经书中对世间的芸芸众生之心分为三种。其一为每个世间之人本就具备的身体器官——心脏,形如一朵倒挂莲花,昼开夜合,没有思想,仅为推动人体正常生存的“发动机”;其二指人的第六意识,即佛语中“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第六根(意根),其他五根对世间万物的气味、声音、感触等的诱惑摄入而产生的印象被意根接纳,导入人的大脑而产生占有欲的妄想心;其三是人的“真如心”,即为人类世世代代永追不懈的最高的精神境界,非一般人能所为。如我们所谓的圣人、哲人,能将世间的一切烦恼视作菩提,将人的生死视作涅槃。
二、观照般若。是以实相般若为载体,起到心光内凝,普照一切的功用。观照智用、慧用。所有世间万物之体均是虚妄之体(淡泊一切),能照空一切虚妄之体,方如实相般若中的真如心,又比其更进一步。
三、文字般若。是对实相、观照般若的诠释、记载、描述,三者若即若离,又融为一体。具有实相、观照般若的妙用,却不能尽二者的所有。故而三者既独立,又统一。诠释着实相、观照般若的机理,记载着其功能,描述着其印象。
紧跟经书的通道,我的思绪仿佛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时刻在寻觅着属于自己的港湾。明朝胡瓒宗先生到底在当时书写“般若”二字于兴国寺内怎样的期望与暗示?他心目中的“般若”难道仅仅是让人多地少的秦安人民的子子孙孙要单一的追求人间的物质文明中的“智慧”吗?我深思后,大胆的认为:一个博学多才、思想深刻、爱民如子的明朝官员决不会这样片面的追索人间物质文明的进步,他不仅寄厚望于故乡的子孙在绵延中发挥智慧来建设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同时还要不断净化心灵、诚实做人、抛弃妄想、健全道德来建设好自己的精神文明。毕竟绝大多数人是常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六根”难以清净,但一定要试学着、模仿着让自己的“意根”达到些许的清净,虽不能达到真正的“真如心”,但最终还得向其慢慢地靠拢。而若每个人能做到像胡瓒宗先生所期望的这样,我深信,不久在茫茫湛蓝的苍穹下,在青山绿水的大地上,陇人会在祥和宁静的幽境中写好“人”字,渐次走向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另一高峰。
折身返回,我沿着弯曲小径缓步离开了这座寓意深刻、寄望殷切、蕴涵哲理,如今成为一座书画室的“般若”殿,然“般若”二字却不断地刺痛我杂草丛生、即将荒芜的心灵;它又如一股清纯的晨风,不时地清理我慌乱浮躁的思绪。
新闻推荐
【新华社1月13日电】“蛟龙”号12日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下潜,研究人员新发现了活动热液喷口群,热液喷口最高温度高达约379摄氏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陶春辉当日搭乘“蛟龙”号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