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振
媒体近日报道,河南郑州投资6.5亿元建造的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桥通车两个多月,没有起到疏解交通的作用,反而成为城市新堵点。原因是在道路与桥梁衔接中,九车道陡然减为四车道,众多方向汇聚的车辆扎堆加剧了拥堵。郑州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之前没有考虑周全”。
立交桥建设的本意是以纵横交错的交通体系打通道路瓶颈、缓解城市拥堵,即使不具备专业知识,仅以普通市民的“常识”去衡量,立交桥规划也应充分考虑到目前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的现状,并对立交桥开通后将有多少车辆汇聚于此做出预测,在此基础上适当超前、合理规划。具体到道路与桥梁的衔接如何设计是一个专业问题,但这种设计必须满足承载足够大的车流量这一基本要求。如今该立交桥甫一开通,即从市民热盼的疏解之桥变成公众吐槽的新堵点,莫说“超前”,就连“短视”都算不上,这不能不说是规划和决策的失误。
城市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和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更多相关信息没有被披露前,很难判定是哪个具体部门的责任,但从报道看,“闭门规划”是造成立交桥先天“残疾”的原因之一。早在规划出炉时,郑州交警部门就指出了问题,预估了“病症”,但是并没有被采纳,缺乏立交桥与城市交通现状的科学评估和整体协调,表面上看是规划部门眼光局限、考虑不周,实则是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力的协调联动。再进一步说,立交桥建设并不自今日始,几十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近些年很多城市兴建立交后出现抬高效应,车流量随之“水涨船高”,道路与桥梁衔接处出现拥堵已成普遍问题,规划部门是完全能够预料到的,如果仍以“考虑不周”进行辩解,只能更加暴露了“闭门规划”的失责与推责。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建设一些立交桥时就因规划不到位而被市民调侃成了 “新加坡”——只在道路上新加了一个“坡”。可以说,前车之鉴并不少,但今人是否汲取经验教训真正“鉴”之,还要看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是否具有发展大局观、超前的眼光、科学管理的能力。如果仍是“闭门规划”,类似立交桥建成即成堵点、十几年的大楼被炸掉等“短命”现象依然难以避免;打破部门隔阂、听取各方意见,善于汲取经验、科学预估评判,“开门规划”才能使城市建设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水上真英雄。透过薄薄的云层,朝霞的光斜射到海面,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煞是好看。难得见到紫到如此绚烂的云彩,纵然是夕阳余晖,也让邛海的水面瞬间充满万种风情。一叶扁舟,一根竹蒿,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