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肖恩
新冠疫情持续破坏供应链,导致全球食品价格不断飙升,通胀担忧只增不减。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6月3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5月全球食品价格连续第12个月上涨,涨幅达到40%,是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FFPI)5月均值为127.1 点,环比上涨4.8%,创下自2010年10月以来最大环比涨幅;同比涨幅达到39.7%,达到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植物油、食糖和谷物的价格指数的环比涨幅都在6%以上。
FFPI每月发布一次,用于衡量全球贸易中最活跃的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变化。该指数由谷物、植物油、乳制品、肉类和食糖5个商品类别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数构成。
在生产端,进入冬季的巴西持续干旱天气影响咖啡、玉米等作物产量,东南亚国家植物油产量增长同样缓慢,间接推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例如大豆价格上涨推高饲料价格,肉类价格因此上涨;可可的价格则会影响巧克力产品价格。
除了原材料外,物流运输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体现在食品价格上。研究机构伯恩斯坦的分析师蒙泰尼(Bruno Monteyne)指出,美国消费品公司2021年投入的成本或将增加6.1%,2020年增幅仅有0.7%。
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大众商品价格受成本提高的影响,将远超面向富裕家庭的高端产品。过去几个月瑞士雀巢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企业纷纷宣布所售食品涨价。
此外,生物柴油的需求激增带动植物油需求量上涨。随着越来越多国家放松防疫限制措施,外出就餐人数增加也将进一步提高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在需求持续强劲的情况下,全球食品库存保持在低水平,更难抵御价格持续上升带来的风险。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阿巴斯森(Abdolreza Abbassian)表示,全球范围内应对食品供需动荡的空间很小,因此食品价格很容易产生波动。
食品通胀是疫情带来的经济后果之一。2020年全球食品价格通胀率从2019年的4.6%上升至6.3%,其中南美洲通胀率达到21%,非洲和南亚为12%。
高通胀将会对依赖大宗商品进口的贫穷国家造成严重打击,许多尚未从疫情中恢复的国家本币疲软,使进口食品价格更加昂贵。还有大量因疫情失去收入的人不再买肉类和新鲜蔬菜等价格较贵的食品,更多购米面等能填饱肚子的主食,也推高了此类食品的需求和价格。
“价格上涨的同时人们的收入却大幅减少,这是最要命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首席经济学家侯赛因(Arif Husain)说。
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西非地区主食价格较过去5年平均水平上涨40%;尼日利亚等国的食品价格通胀率达到23%,为15年来的最高水平;在接连受到疫情、货币危机和大爆炸考验的黎巴嫩,食品价格通胀率一度达到400%,目前仍处于200%的水平。
巴基斯坦智库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今年1月,在该国最富裕的旁遮普省有61%的家庭称被迫减少用餐次数或饭量,这一比例较2020年9月份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在去年第一波疫情时失业的巴基斯坦房产中介阿巴斯(Faizan Abbas)现在靠为别人粉刷房屋养活家中的3个孩子。因为无法承受高昂的食品价格,他们家已经很久没有吃肉了,给孩子补充营养的牛奶也换成了便宜的生牛奶。“孩子问我,外面是不是已经不卖肉了。”阿巴斯说。
接下来食品价格能否趋于稳定,还要看北半球夏季天气情况是否能给美国和欧洲带来稳定的收成,以缓解全球供应紧张状况。美国是主要的玉米、大豆、棉花出口国;而欧洲则是主要的食品(糖、饮料、烟草、动物饲料等蔬菜和动物产品)出口地区。
粮农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谷物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较2020年增长1.9%至28.21亿吨。与此同时,2021至2022年度谷物消费量预计也将增长1.7%,达28.26亿吨。
新闻推荐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5月30日晚宣布,鉴于新冠疫情近期在该国再度反弹,南非决定自31日起将“封城”等级从最低的一级上调至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