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出品的最新巨兽电影 《哥斯拉大战金刚》日前在国内院线上映。作为巨兽电影中的明星角色,哥斯拉与金刚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巨兽文化,其跨越东西半球的对抗亦成为一大看点。
哥斯拉和金刚,从诞生至今都经历了角色设定的重大变换。那么这两头巨兽的设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又是如何跨越文化藩篱,成功地“打成一团”的呢?作为如今日本国民IP的哥斯拉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二战结束后美苏展开了两强争霸,全球随之进入冷战时代。美苏两国不断进行核试验,以期增强核打击和核威慑能力。
1954年3月,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正在马绍尔群岛附近作业。此时美国在马绍尔的比基尼环礁进行了一次核试验,爆炸当量超出了预期值2.5倍,致使该渔船遭到核辐射,船员均患上了急性辐射综合征。因为日本是唯一被核武器打击过的国家,所以这一事件随即引起了日本国内强烈的反核运动。在反核运动中诞生的初版哥斯拉,头部被设计成蘑菇云的形状,它那毁灭性的原子吐息就是日本人心中“核恐怖”的直接展现。
第一部哥斯拉电影的制作团队非常精良,导演本多猪四郎是日本著名的特摄电影导演;负责特摄部分制作的圆谷英二于1966年拍摄的《奥特曼》开创了奥特曼系列影片的先河。
哥斯拉系列电影虽属于科幻类影片,但从其发展脉络中依然可以看到日本社会文化的变迁。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日本恢复性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走出战争阴影的日本实现了再工业化,哥斯拉电影中都对此有所体现。再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无法忽视的问题。哥斯拉电影中之前那些正面的工业化成果的正面形象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喷吐烟雾的工厂、脏乱不堪的街道、周身污泥的大卡车。哥斯拉摆脱了变异物种的身份安排,成为2.5亿年前就居住在地球的古老物种,逐渐走上了东方怪兽之王的神坛。
金刚第一次担纲主角要追溯到1933年,早于哥斯拉。同为巨兽电影的经典角色,金刚与哥斯拉的不同,展现出东西方不同的巨兽文化。
哥斯拉是多物种结合体。恐龙头、鳄鱼皮肤、珊瑚状背鳍,人为黏合的印记十分明显;而那毁天灭地的原子吐息更是超越了生物的能力。在西方人看来,是一个妖魔化的物种。金刚作为西方巨兽代表,造型来源于猩猩,与人类有情感上的沟通。这就体现出欧美人创作巨兽的基本思想——科学性。
如果说哥斯拉诞生于人们对未来的悲观与焦虑,那么金刚就是人类原始崇敬的产物。二者相比之下哥斯拉更多地受到顶礼膜拜,而金刚则被赋予了社会性的类人特点。1933年初登荧幕时,金刚就对女主角安产生了迷恋,以至于为了追寻安而被人类捕获,最终又抢下女主爬上帝国大厦。为了不让安被攻击,金刚被人类的军队击杀。随着时代发展,曾经为爱付出生命的金刚蜕变成骷髅岛岛民的原始崇拜对象,曾经悲剧的结尾被激烈的巨兽战斗场面所取代。“猩设”更改后,金刚的战斗力也愈发强大。
时移事易,金刚与哥斯拉从令人恐惧的巨兽升级为受人尊崇的自然力量代表,最终成为正义的化身。
哥斯拉与金刚的对决,始于1962年日本电影《金刚大战哥斯拉》。电影内容并不复杂,人类在恐惧和好奇驱使下发现了这两头巨兽但无力消灭,将麻醉后的金刚运输到哥斯拉的地盘,一场人为的巨兽约架开始了。最终战场转移至海边,巨兽双双滚落海中,只有金刚浮了出来。看似金刚取胜,但哥斯拉是否迁潜回深海尚未可知。
仅从故事情节看,哥斯拉与金刚第一次约架就是将两个角色独立电影做了拼接,而巨兽的源起、对人类的影响等问题,无法给出答案。这些问题需要在后作中加以完善,使角色形象和故事脉络更为饱满。
关于双方战斗力,哥斯拉的支持者认为,金刚这种超大号的猩猩不是哥斯拉的对手。但在金刚派看来,金刚人类一般的感情思绪是哥斯拉没有的。两种意见的争论甚至引发了谣言,说1962版《金刚大战哥斯拉》有两个不同结局。在日本放映时哥斯拉取胜,在欧美放映时金刚取胜。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但这也恰好从侧面反映出首部金刚大战哥斯拉给人们留下了诸多疑问。
不断推出的哥斯拉与金刚电影,为巨兽注入了不同的角色特点,也让2021年这次巨兽之战充满诸多可能性。时代环境变化后,巨兽电影中的隐喻也随之变动。这些隐喻正是当代巨兽电影的精神内核。理解了精神内核再去品味新技术支持下的战斗场面,就能加深对电影主题和时代本质的理解。
作者简介:潘磊,历史文化爱好者,自媒体撰稿人。
新闻推荐
妮基·圣法勒(NikideSaint-Phalle,1930-2002),法籍美国雕塑家、画家和电影制作人,也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流行艺术家和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