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江丹
题目来自《正常人》,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一部小说,讲述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跟所有的小镇一样,康奈尔和玛丽安长大的小镇卡里克里也没有秘密。人们喜欢用自己知道的有限事实去评价别人的生活,热衷于站队,也善于孤立。玛丽安是被孤立的那一个,她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康奈尔是受欢迎的那一个,他有一群朋友,他在意他们的眼光。在康奈尔的要求下,这两个年轻人悄悄维系着一种恋情关系,以为没有别人知道。当康奈尔发现他们的关系暴露时,他邀请了另一个女孩去参加毕业舞会。
康奈尔和玛丽安在大学里重逢,恢复了过去的关系。康奈尔意识到保守秘密的无意义,这一次他们在朋友面前保持坦诚,可是他们也发现,这段关系反反复复、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并非是选择隐秘还是公开,而是他们各有症结,不敢面对他们之间的爱情。康奈尔和玛丽安都被包裹在这些症结里,认不清楚自我,也渐渐模糊了对方。庆幸的是,他们一直互相追随,谁也没有放弃,互相帮助对方发现新的人生。
小说的结尾,康奈尔终于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向玛丽安表达他的爱,而玛丽安也终于做好分离的准备,可以坦然接受即将失去的和已经得到的。“他或许不会再回来了,她心想,或许他会回来,却变成另外一个人。他们现在拥有的将一去不复返。然而对她而言,孤独的痛苦远比不上她曾经的痛苦,那种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的痛苦。他将美德赠给了她,现在它是她的东西了。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开,通往四面八方。他们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这是玛丽安最后的心理活动,她知道,她和康奈尔都要重启人生,属于“正常人”的那种人生。
小说在一个传统的人物关系设置中讲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写爱情里的双方如何互相影响。有过恋爱经验的读者大概都能从中得到共鸣,你被对方改变,而你也潜移默化改变着对方。这种改变不是在矛盾激化时歇斯底里要求对方去作些让步和牺牲,而是发
生在一件又一件的生活小事中,没有互相提什么具体要求,突然有一天就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自己身上也散发出属于对方的气息。鲁尼对这种影响的书写非常细腻,让读者可以轻易地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体味那些纠结和挣扎,理解后来的释怀和坦然。“这些年来,他们就像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鲁尼写道。鲁尼跟她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年轻,她出生于1991年,2013年毕业于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系。她熟悉康奈尔和玛丽安的校园生活,年轻的学生从不避讳表达自己的社会观点,热情又天真地讨论着政治,他们穿梭在一个又一个派对中,不管他们是否真的觉得那很有趣。她也熟悉年轻人面对爱情时那种微妙的心理期待,跟30岁、40岁的人不一样,他们从来不会明确表达,但却在猜测中起伏着脆弱的情绪,她在康奈尔和玛丽安的关系中将这种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的时间线是2011年到2015年,属于鲁尼所生活的时代,属于鲁尼的青春时光。但是,除了其中一些社会公共事件和政治观点,这个爱情故事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时代感,它可以发生在过去,也可以出现在未来,影响两个人的不是时代,而是他们本身。中国的很多青春文学对“伤痛”的认知和表达有着惊人的共识,致力于一种“沉重”的刻画,并且一定要在其中呈现时代大事件,仿佛唯有这样才是时代大格局。与之相比,《正常人》是轻盈的,也是动人的,它没有刻意描写时代,却超越了时代,它专注于呈现两个年轻人的互相影响,却让所有年轻过的读者得到共鸣。
几个月前,由《正常人》改编的同名剧集已经播出。在豆瓣上,有7万多人参与评价,给出了8.7的高分。镜头比文字更加直观,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但是鲁尼所用的那种精妙的套嵌结构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一点都不逊色于这种直观,通过鲁尼的文字,我们可以听到关门声荡在石头墙上的回响。
作为读者,遇到萨莉·鲁尼和《正常人》是一种幸运。
新闻推荐
【新华社赫尔辛基8月21日电】芬兰一个非营利潜水员组织21日发布消息说,他们最近在芬兰湾海底发现一艘保存完好的古代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