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白知识er 明白知识 来自专辑通识日历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闻名于世,他也因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马尔克斯的几篇短篇小说同样经典,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篇他格外看重的《礼拜二午睡时刻》。
| 《礼拜二午睡时刻》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刘习良、笋季英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马尔克斯的亲身经历。马尔克斯曾在一个荒凉的小镇,看到一个穿着丧服的女人,领着一个同样穿着丧服的小姑娘在骄阳下走过,此景触发了马尔克斯的想象,于是他动笔完成了下面这个短篇小说。
一位妇人带着她的女儿从遥远的家乡,乘坐火车,经过一个个城镇,最终在一个礼拜二的中午来到陌生的小镇。这里同她们路过的小镇一样,荒凉、炎热,再加上正是午睡时间,更显得沉闷,透不过气。之所以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是因为妇人的儿子不久前在这里被当作小偷而枪杀,埋在这里的公墓。她们是为了祭奠男孩而来。
马尔克斯本人十分喜欢写时间,比如《百年孤独》的书名及其开头都是如此。在这里他之所以强调「礼拜二」,自有其特殊意义。
《圣经》中记载,耶稣用个人的痛苦救赎世人,这个过程集中体现在最后7天,信徒们将其称为「受难周」。而这七天中的礼拜二,是教会日,也被称为「审判日」。
审判谁?当然小说中没有直接写,但从妇人到达小镇后的所见所闻中,却能看得很清楚。
第一个就是小镇上的人。
妇人从头到尾避着镇上的人,为了避免与他们直接接触,她选择了午睡时间。原因是妇人相信自己的儿子不是小偷,但面对凶手,她又无能为力。而小镇的人是冷漠的,她们来到这里后必然受到围观、议论。而她要避开这一切,即使遇到了,她也要不卑不亢,不能悲伤流泪。她不需要小镇的人看客般同情的目光,她也不想要陌生人的围观非议。
所以在整个路途中,她不慌乱也不悲伤。并且早早告诉女儿,在路上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到了小镇,不能闹,不能讨要水,更不能哭。
第二个则是神父。
神父原本应该承担为亡者安抚灵魂的责任,然而他却成为一个看门人一样的存在。神父对妇人儿子的名字完全陌生,当被说起那个被杀死的小偷时,他才恍然大悟。
随之神父打着哈欠,给她们拿了钥匙,睡意朦胧地告诉母女俩墓地怎么走。还嘱咐她们回来时不要吵醒他。妇人走的时候脸上没有任何笑容,或许这种没有任何表情的脸上充满了对神父的控诉,又或者她没有抱任何希望。
那么妇人的这种「控诉」对不对?她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小偷?
儿子被当做小偷杀死的地点是在一个寡妇的门外,当时是凌晨三点钟,寡妇听到门外有动静,她凭着二十八年的独居经验朝门锁处开了一枪,直到第二天发现了门口的尸体。这样的结果,儿子有可能是小偷,也可能不是,小说里并没有明说。
因为儿子是不是小偷并不重要。即使儿子是小偷也罪不至死,如果寡妇不朝门开枪或者大声呼救,儿子就不会死;但也许寡妇很清楚即使别人听到了声音,也不会过来,因为儿子的尸体是第二天被发现的。在这里,一个人死了就死了,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犯罪,罪行背后又经历了什么,这些问题没有人关心。
小镇同那些在「午睡时刻」的人们一起沉睡了,一直停留在昏睡状态。在这里,人性也跟着一起沉沦,他们睡意朦胧地做着所有的事情。他们毫无知觉地杀掉一个人,等着看妇人的笑话。这里正如鲁迅笔下的铁屋子一样: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在一群昏睡的人当中,这对母女是清醒的,然而她们也是孤独的。她们痛恨小镇的人们,但也充满着怜悯。
这或许也是马尔克斯的态度,他一直用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小镇的描写揭示拉美人们贫穷、落后的生活,人性的愚昧、麻木,渴望着一天打破那间「铁屋子」。■
参考资料
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的午睡时刻.刘习良、笋季英(译).南海出版社,2015年.
原标题:《今日周二,不宜午睡》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加拉加斯6月29日电(记者徐烨王瑛)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29日在委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宣布将欧盟驻委内瑞拉大使伊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