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特别关注作品“罐子里卖的是什么药”,如果“罐子”很漂亮,管它卖什么呢!
作品就是一个精神构建,一件艺术品,不是产品说明书,明明是展览馆里的青铜器,乾隆玉器或是景泰蓝,你非要弄清这器皿里装的什么东西,真是大煞风景!
都说诗歌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文学同样如此。建筑美就既有外观美也有结构美。一块马蒂莲饼干在普鲁斯特笔下也能写几大卷——现当代文学不再痴迷于故事,作品的价值更凸显于叙事语言和文本解构。
自从有了这样的认知,便也有了困扰和折磨。就是对轻舟直放的“好看的”故事看不下去了——太平淡,不过瘾,对智商没有挑战;而对于繁复绚丽的作品又感觉甜蜜中脑仁隐隐作痛。
那位南美结构现实主义者的“俄罗斯套娃”、“中国盒子”或是“连通管”的结构比较能够理解,而他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极力推崇的令其迷醉的福克纳我只能敬而远之,而与福克纳的极端结构主义一脉相承的墨西哥和南美几位大作家的也“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还是那些兼顾叙事之流畅与结构之精妙的作品比较能够接受。索尔贝娄的《赫索格》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不是那种就汤下面式的流畅,第一遍读虽然也眼花缭乱,但并不妨碍你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赫索格的情绪波动,心理混乱,价值观迷失都体现于头晕目眩的文本,有些类似莫奈的迷迷蒙蒙,正是作品主旨与叙述语言和文本解构相得益彰的效果。
不妨先说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老婆出轨,而出轨的对象是自己的好友。郁闷之下想结果了这个奸夫,但因偶然的发现而释然。这是最核心的故事主干,可以有无数种方法来铺陈这种烂俗的情节且都能赚得无数眼球,但那样的主人公可以是任何人,却绝对不可能是赫索格教授。
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敏感善良,多情浪漫。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
借助网络,别人的研究成果非常精当,忍不住拿来展示一下。《赫索格》有三个叙述层面。开篇主人公赫索格的叙述为第一层,在这一层中,赫索格对过去的五天进行回忆,这些回忆为第二叙述层;而过去五天的回忆中又充满了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反思,这些回顾和反思构成了第三个叙述层。
三个叙述层的形态各不相同:第一层具有静态特征(点状),第二层呈破碎、断裂的线条,从而隐藏在大量的回叙和回忆之中(线条状);第三层叙述由混杂的抽象思维、看似杂乱无章的回忆组成(向外辐射)。这三个跳跃、转化的叙述层构成小说的主体部分。
《赫索格》最独特的叙述方式是“内心信件”,它旨在描写高级知识分子心态和思想,以回忆、联想占主导。这是一种“虚构的回忆”和“对梦的追求”。这种模式使贝娄能够随意地跨越时空,在三个叙述层之间转换。它使贝娄自由地调节叙述节奏,揭示主人公从狂躁到平静的心路历程。它使贝娄能够自由地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自由地表现文化观念、哲学思想和存在主义的意识,打破笼罩整个小说的低沉气氛和灰色格调。 凌琪
新闻推荐
全球新冠感染病例已经突破200万例。从经济到社会层面,这场疫情给世界带来的长久影响还难以准确评估,但几个月来,“新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