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有一种鱼,出水就死,不利于运输,因此这种新鲜鱼特别昂贵。但是这种鱼有一个特性,在饥饿的状态下,可以保持生命。原理是饥饿时他们不断找食,不断挣扎,不断消耗体内能量,不停处于运动状态,就可以激发潜能,保持生命的延续。所以在运输这种鱼时很好的办法就是事先不喂食,饿上它几天。
其实,人也应时常保持自己饥饿的状态,以饥饿的状态前行。
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对毕业生演讲的时候最动人的一句话是:人要保持饥饿。乔布斯说的是人思想上的饥饿,知识上的饥饿,求知欲上的饥饿,好奇心上的饥饿。老子的说法叫虚空,是让自己保持空杯状态。只有这种状态才能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新的课题,成就自己的激情与梦想。
因为人只有在精神上保持饥饿状态,才能拥有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它代表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饱含深情。我们的好奇心,就像身体的细胞新陈代谢一样,对出现的新知识新领域产生浓浓的兴趣和探索,就会使得我们的精神之水一直在流动,我们的精神就永远不会衰老。
让自己保持饥饿的状态,就会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浅薄,自己的眼界是如此有限,自己的力量是如此单薄。因为人只有自知无知,永远求知,才会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其实饥饿状态一个是身体上的饥饿状态,一个是精神上的饥饿状态,而且这两种饥饿状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保持身体的饥饿,也是现在人必需的。我们的生活好了,我们的餐桌上食物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但是必须告诫自己,哪些是能吃的,哪些是不能吃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可许多人的体质却越来越下降了,就是因为吃了过多不应该吃的东西。那些垃圾食品,那些烧烤食品,那些人工合成食品,那些含有过多反式脂肪酸的食品,真的不能过多的请到我们餐桌上来。因为这些垃圾食品满足了享受美食的快感,却为自己身体埋下了健康的隐患。
养生学提倡吃饭七八成饱,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的身体不需要那么多食物,吃多了只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如果代谢不出去就会变成垃圾储存在身体中,超重的身体又是各种疾病的温床。
所以说让自己的身体稍微保持在饥饿状态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非常不容易,我自己就有深刻的体会。
年龄大了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我的嗅觉与味觉一点儿也没有退化,我喜欢那些天然食物,当我看到那些健康美食端上餐桌的时候,心里都有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夹起食物品尝,口中味蕾顷刻绽放,把色香味儿俱全的感受传递到大脑中,瞬间快乐无比。
吃饭光图快乐也不行,我时常提醒自己口味服从健康,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再美丽的思想都失去了依托,没有健康的身体,再绚丽的梦想也失去了根基。
保持自己的饥饿感,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这样,神奇的事情就会在我身边发生,美丽的意外在生命当中像花儿一样开放。“常带三分饥寒,身体才会健康。”这句话原先是针对肉体而言,其实于精神上亦是这样。
经常吃得太饱,会积累过多的脂肪。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荷,招致各种疾病。当人吃得太饱的时候,就会想停下来休息,不愿意工作,因为要把精力留给胃部进行消化工作。饱食终日,很容易就无所事事。
相反,当人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人的心态就会积极进取,以免放过觅食的机会。人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留意周遭发生的事。只有这样,人才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较深入的认识。这是人要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生活下去的基本要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条件优越充裕,不知道何为困乏,何为艰险,就会使人也变得麻木,失去了奋进的动力。俗话说,难得少年穷。人需要穷过,才知道饥饿的滋味,尝过这种滋味,才会保持奋斗的动力。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有要求后,他自然会如饥似渴地去寻求有助完成宏愿的知识。在他的心目中,一定会泛起很多疑问,并会每时每刻地去留意这些问题的答案。人对知识的饥饿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当人能带着问题去求知识的时候,他就能把接触到的知识,放进脑子里的正确位置,与原先积累起来的知识结合起来,既不会忘记,又可以灵活运用。丘吉尔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胃口。饥饿的时候,胃口最好。乔布斯说要保持饥饿,就是要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可以有效吸收知识的状态。
以饥饿的姿态奔跑,激发生命的无限可能。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加拉加斯4月11日电(记者王瑛徐烨)11日下午,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8人圆满完成援助委内瑞拉抗疫任务启程回国。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