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聚焦,也让一些新闻无意中被“淹没”了:
3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说,去年是全球有气温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仅次于2016年。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因此认为,由于温室气体水平持续上升,目前的高温纪录再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
“熊出没”提前上演
据外媒报道,从俄罗斯、加拿大到美国,正提前上演“熊出没”。往年这个时候,大多数熊还都在冬眠期呼呼大睡。
“熊出没”的背后,是欧洲刚刚度过有史以来气温最高的一个冬天。
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分析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月,几乎整个欧洲都比以往平均温度高出3.4摄氏度。
同期,美国的平均气温也高于常年。高温,让熊提前从冬眠中苏醒。
但欧洲的温暖,又难比南极气候的变化更让人触目惊心。
据法新社报道,巴西科学家卡洛斯·舍费尔及其团队2月9日在南极北端一个岛屿的监测站,一度录得 20.75摄氏度的高温。
这也是有纪录以来,南极洲的温度首次超过20摄氏度。
而自去年9月开始燃烧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至今未完全扑灭。
截至今年初,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丛林大火”,已经致33人死亡,过火面积总计达700万公顷,几乎占澳大利亚森林覆盖总面积的21%。
大火的背后,则是澳大利亚在岁末年初遭遇极端高温,并在2019年12月18日创下41.9℃气温纪录。
成一个恶性循环
受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影响的,不只是一个澳洲。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估计,这场大火可能向大气中排放了3.06亿吨的二氧化碳,这无疑会加剧全球变暖,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据《中国气象报》报道,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这份《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中,就用了一定篇幅讲述了由高温和干旱引发的这场严重林火。
声明还称,气候变化不仅会造成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温和酸化,还会对人类健康、粮食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
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2019年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预计将继续增加0.6%左右。
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2019年,全球海洋平均经历了近2个月的异常高温,约84%的海域经历了至少一次热浪。这一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已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热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2019年,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欧洲均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其中日本的严重热浪导致100多人死亡。气温升高还加剧了登革热病毒的传播,最近数十年来,全球登革热发病率急剧上升,目前约有一半人口面临感染风险。
近2200万人将成“气候难民”。2019年上半年,袭击非洲东南部的热带气旋“伊代”、南亚气旋“法尼”和加勒比飓风“多里安”,以及发生在伊朗、菲律宾和埃塞俄比亚的洪水使670多万人因灾流离失所,预计全年的“气候难民”总人数将接近2200万。
对此,美国时代(TIME)网站近日刊文指出,不断变暖的气候会令人类的免疫力下降,这意味着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无人能独善其身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让很多人对自己的体温变得敏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全球气候变暖不同,日前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期刊《eLIFE》刊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的体温正在稳步下降。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带领团队研究了美国的相关数据,发现自19世纪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不到200年间下降了0.4℃。
换句话说,一个多世纪以来,37℃(98.6华氏度)一直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但这个标准却在受到质疑。
原因是什么?相关研究还在进一步进行中,但体温的下降,对人类而言却不是一件好事。
尽管还有争论,但大多数研究者都比较认可的一点是,体温下降可能意味着人类免疫力下降,这大大提高了病毒、细菌感染和癌症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带来的冻土层解冻,则可能导致潜藏在南北极地冰层之下的远古病毒的释放。
显然,覆巢危卵,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发布会上表示,全球变暖正在加速。2020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希望各国在今年底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更有力度的行动计划,争取实现全球控温目标。
压题照片为2月3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拍摄的林火造成的烟霾。 新华社发(储晨摄)
新闻推荐
新华社巴黎3月14日电欧洲地区14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继续增加,疫情防控形势更趋严峻。当日,西班牙政府宣布开始实施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