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徐敏
毫不夸张地说,年轻时期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不仅长了一张男主的脸,还有着男主的经历。其实不只是年轻时期,直到生命结束,海明威磅礴的一生都是传奇。
倘若在硝烟弥漫、处处氤氲着死亡气息的战场上,看到一名身着严整的军装、笑容清透干净的朗逸男子,恐怕人们尤其是女士们,会很难抵挡他的魅力。《永别了,武器》的故事对很多读者而言,就是从一张“你不知道年轻时期的海明威有多帅”的照片开始的,小说的大部分框架和脉络取材于海明威真实的一战参战经历。
1918年,19岁的海明威加入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被授予中尉军衔。他在意大利受了重伤,住院期间爱上了比他大10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1919年,浑身伤痕的海明威从欧洲回国,带着战争给予他肉体和精神的巨大的创伤。
艾格尼丝与海明威之间的恋情无疾而终,这个女子的形象后来频频出现在海明威的小说里。小说《永别了,武器》讲述了一战后期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志愿参入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并和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相恋。后来他目睹了战争的种种,脱离部队带着怀孕的女友逃亡瑞士。然而,战争的阴霾下,亨利独处一隅的安静美好生活并不长久,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海明威的笔触冷静缓和,他很少直接描写硝烟和炮火,然而文字中笼罩的战争影子无处不在。它最让人动情、让人叹息、让人凝视虚空而出神之处,就是战争之下人如风中浮萍身不由己的命运。
“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有时还是站在雨中听,站在听觉达不到的地方听,只听到一些大声喊出来的字眼;况且,我们也读过这些字眼,从人们贴在层层旧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过。”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写道。我想,这些透彻的思考绝不是只看过文字或者影像版的战争资料就能写出来的,一定是经历过战场的人的切身想法。
说得通俗一点,海明威很大程度上是个写自己经历的作家。事实上,“写经历”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普通人几乎不可能一生丰富到可以媲美海明威的经历。海明威的一生比许多小说都精彩。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做过猎手,当过渔民,干过记者,打过拳击,上过战场,斗过猛牛。这样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的传奇生活本身就是海明威独有的绝妙素材,他以此为题材,把人置于整个世界和宇宙当中,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类的处境。
一生都在写个人经历和思考,一生资源都取之不竭,这样的作家岂止是有点酷。在《永别了,武器》之前,《太阳照样升起》也是取材于海明威亲身经历的一战,它更多地反映了青年人历经战争后心灵的迷惘和孤独。后来,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世界,海明威又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二战,反法西斯战争驱散了作家心灵的阴霾,1940年他创作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主人公则是一名勇敢的反法西斯英雄。英雄暮年,壮心不已,海明威把自己一生对生命的感悟和积淀都给予了《老人与海》中的超级硬汉桑提亚哥。
直到死亡,海明威留给世界的仍然是可以写进小说的素材——只是他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了。文学史上自杀的作家不在少数,比如川端康成含煤气管,杰克·伦敦和茨威格吞药,老舍和伍尔芙投湖,叶赛宁割腕。海明威的自杀最磅礴:他把一支双筒猎枪含在唇间,两个扳机同时扣动,动作娴熟简洁,像打一只非洲大狮子那样,抹掉了长满大胡子的脑袋。
他不再有机会解释这个行径。或许可以从他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找到些许解释:“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只豹子会爬上高峰求死。
新闻推荐
(本文持续更新中。文中段首所示时间为本文更新时间。)意大利0800【意大利紧急封锁伦巴第大区及11个省】法令将持续到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