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生于1875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和医学家,也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着“非洲圣人”的美誉。
除去非凡的天赋与博学多才之外,史怀哲还有着显赫高贵的家世: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表舅,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首任总统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文坛大师罗曼·罗兰、茨威格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都是他的好友。
在我看来,他可以说是个拥有一切的人,真正人生赢家。
但往往正是这样的人,反而更加有勇气和动力去放下一切,追求更加伟大高尚和无私的人生目标。
1905年,30岁的史怀哲决定去非洲行医,帮助那里的黑人。经过八年的医学培训并获得医学博士后,1913年,他带着妻子去了非洲加蓬的兰巴雷内地区(奥果韦河流域),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长达半个世纪,直至以90岁高龄长眠于那片热土。
这本《行走在非洲丛林》是史怀哲从决定去往非洲及至到达加蓬,一面适应当地生活,一面建设医院、免费行医的生活自述,应该是译自他的日记内容。书中对于非洲中部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人文面貌以及当地原住民的生活、病痛及医治情况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他一边观察记录,一边也在深入思考。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不论是当年在欧洲人眼中,还是如今在许多勤劳的中国人眼中,那些非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似乎显得很“懒散”。史怀哲也不否认这一点,比如他雇佣的黑人,如果雇主没有在跟前监工,就会立刻偷懒。
但在史怀哲看来,这种懒散并非天性,而是由于不同文化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若要简单概括,那就是当地黑人们需要的很少,他们被称为“自然之子”,仅需少许劳动,大自然就会提供足够生活的物资。
因此,如果他们接受欧洲人的雇佣,那一定是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赚钱,当那个目的达到了,他也就失去了继续工作的动力。因此史怀哲说,他们并不懒惰,只是自由惯了而已。“当我的厨师挣到了能够满足他妻子和岳母需要的钱时,就立马辞职了,一点都不会考虑我们是否还需要他……我们无法控制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指望我们给的工钱。”
有时我会想,一种文明本来自成其是,但从另一种文明的视角去看,怎样都会有些问题。百年前的欧洲人认为他们给非洲带去了“更好的”文明,但他们同时也拿走了很多。即使是如史怀哲这样高尚纯粹的人,在那片沉浮着河马与原木的非洲河流地带,也常常陷入疑惑与沉思。(文/卡拉)
新闻推荐
【新华社旧金山3月6日电】据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6日晚提供的信息,“至尊公主”号邮轮上目前有11名中国籍工作人员,目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