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对于智利乃至整个拉美而言,当务之急在于就结束对立开展更多对话,就国家发展重塑社会共识,进而通过改革吸纳更多被忽视的群体。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整个拉美地区充斥着动荡与冲突。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后,拉美的局势变得纷繁复杂,厄瓜多尔、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相继发生了严重的社会骚乱。
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拉美“优等生”智利因为地铁票价小幅上涨引发了大规模游行抗议,政府甚至不得不取消原定于在该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关于这场危机,国内舆论最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将其归咎于智利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拉美地区最早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国家之一,智利确实长期受到这一发展模式的影响,其遗留问题也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清除。
不过同样应当看到,在智利军政府下台后,文人政府就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以缓解分配领域的不公、减少贫困,尤其是在1990年后中左翼政府长期执政的二十年内。
即使是在此后中右翼政府执政时期,智利也保持了政策的相对连贯性,左右翼之间表现出政策趋同性的态势,智利因此成为拉美地区贫困率较低、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
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左右翼之间的政策趋同一方面确实能够维持政策的稳定性,以利于投资预期;但在另一方面,政策的不断趋同也使民众对于国内传统的政治力量和治理方式感到日益厌倦,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
与此同时,智利面临的国内外社会环境也进入到新的变动阶段,社交网络、国际移民等新力量都在重塑智利社会。
而政府的治理方式却显得乏善可陈,不仅对于传统的增长目标、分配目标的实现能力在不断下降,对于社会稳定、政治清廉目标的实现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就使民众的不满不再仅仅针对某一特定政党或政治人物,而是针对现有建制与政治体系。
实际上,这场危机的爆发并非完全是一桩偶然性事件。在现任总统皮涅拉上一任执政期间,智利国内也曾于2011年爆发过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持续数月,主体也是学生群体,并要求政府推动教育改革。
在这些游行示威过后,有多位政治“局外人”通过选举出现在政治舞台,如智利重要城市瓦尔帕莱索市的市长职位,2016年为独立候选人、前瓦尔帕莱索天主教大学学生运动领袖豪尔赫·夏普获得。
而在2017年的总统大选中,与皮涅拉同时进入总统投票第二轮,并在次轮获得超过45%选票的候选人亚历杭德罗·吉耶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位政治“局外人”。
他在2014年第一次就任参议员前没有任何执政经验,这表明民众对于现存建制的不满其实已有时日。
去年5月,智利知名智库公共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组民调数据显示,仅有19%的民众认同某一特定政党,更是只有6%的民众信任议会。
因此,相较于社会经济领域的危机而言,智利的这场危机更是一场政治危机。
政治改革是解决政治危机的唯一出路,然而政治改革又总是知易行难。尽管皮涅拉总统已于去年年末签署了一份宪法修正案,并将在今年4月付诸全民公决,但是民众的抗议声并未因此停歇。
对于智利而言,当务之急无疑在于就结束对立开展更多对话,就国家发展重塑社会共识,进而通过改革吸纳更多为政治体系所忽视的群体。
正如智利参议员、前总统阿连德的侄女伊莎贝尔·阿连德所言:“这个国家之所以出现危机,是因为缺乏代表性、因为政府尚存在缺陷,而民众希望参与政治,并得到倾听。”不过对于皮涅拉这位民意支持率已经降至历史新低的总统而言,领导并推动这场改革或许是一项较难完成的任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新闻推荐
1月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左五)、俄罗斯总统普京(左四)、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左三)与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