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国际 今日美国 今日韩国 今日日本 今日俄罗斯 今日加拿大 今日澳洲 今日意大利 今日英国 今日法国 今日德国 巴基斯坦 今日新加坡 今日大马 今日菲律宾 今日越南 今日泰国 今日柬埔寨 今日印尼 今日缅甸 今日印度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际 > 多彩国际 > 正文

何为最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来源:西安晚报 2019-08-04 04:42   https://www.yybnet.net/

《吻》 1969年《习作》 1920年《恋人》1919年《阅读》 1932年

□罗书银

近日,中国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作品展“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隆重启幕,引爆整个盛夏。据悉,此次展览精选的103件作品均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中精心挑选,全面回顾了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囊括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这些创作于1893至1921年间的作品,共同展示了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毕加索艺术创作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立体呈现了这位艺术家从天才少年到艺术大师的蜕变之路——

我从不停留在一个地方从天才少年到艺术大师的蜕变之路

据悉,此次展览基于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馆藏,目前该博物馆共有2万件毕加索作品的收藏,涵盖其整个艺术生涯。这些作品得益于1979年和1990年的两次捐赠,分别来自艺术家本人的继承人和其遗孀的继承人。

展览由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品总监艾米利娅·菲利普策划,跨越三十年,分为六个不同章节:早期毕加索、蓝色和粉色时期、驱魔人毕加索、立体主义毕加索、多变毕加索、后期经典代表绘画与雕塑。与惯常的毕加索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设置的六个不同章节并未严格区分毕加索各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格,而是在不同创作阶段之间保留了开放性和穿越性的视角,由此呈现同时存在于毕加索身上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语言,也使观众得以体察这些艺术风格转变背后的历史与个人生活现实。

毕加索曾说:“从根本上看我也许是一个没有风格的画家。风格这种东西通常将艺术家年复一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限定在同一个视角、技术与程式里……我变化与移动得太快,你看到此刻的我,而这个我已经改变去到别的地方,我从不停留在一个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风格。”

童年至少年时期的毕加索

拥有聪明的天资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展览第一部分“早期毕加索学习与影响”,呈现了童年至少年时期毕加索的创作。毕加索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在拉科鲁尼亚美术学院执教,是艺术品修复师。毕加索也就读于这一美术学院。这部分展馆的墙面背景是毕加索的父亲。从很小的时候,毕加索就展露出绘画方面的天赋,他曾回忆道:“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像孩子那样画画,即使在很小的时候。我记得我最早的一幅画,大概是6岁左右时,父亲家的走廊上挂着一幅拿着大头棒的赫拉克勒斯。就是这样!我开始在走廊里画赫拉克勒斯。但这不是小孩子的涂鸦,而是一幅真正的画作,画的是赫拉克勒斯和他的大头棒。”

进入世纪之交,年轻的毕加索抓住每一个主题、技术和材质,既创作风俗画:家庭场景、街景、斗牛等,也创作个人与集体的肖像画和讽刺画,他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度过了学习时光,并在1900年10月第一次前往巴黎。这个时期的经历影响了他在创作中对自然主义的拒绝,以及对不同风格的尝试,保罗·高更、爱德华·蒙克、亚历山大、斯坦轮等人对他的影响尤为显著。他们的作品在巴塞罗那的前卫艺术圈颇为知名,这个圈子经常在“四只猫”咖啡馆附近活动。毕加索沉浸在这个充满表现力的环境里,掌握了一系列的新造型方法,装饰性的线条、分散的笔触、鲜明的色彩对比。

这个时期,毕加索创作了《戴帽子的男人》(1895)和《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1893-1894),这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这幅作品毕加索13岁时创作,见证了他聪明的天资和娴熟的绘画技巧:画中的赫拉克勒斯有着雕塑般的线条,造型应用木炭笔绘制出的巧妙阴影效果为人物增加了一丝柔和感。这幅根据菲迪亚斯的石膏像所绘制的逼真习作,创作于毕加索在拉科鲁尼亚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展示出他扎实的学院训练和对古代传统的深刻了解。1895年,不到14岁的毕加索绘制了《戴帽子的男人》,毕加索一生都保留着这幅作品,因为它见证了自己学习期间所受的西班牙艺术家影响:其中既包括托洛梅·埃斯特巴·牟利罗、迭戈·委拉斯贵支和弗朗西斯科·戈雅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一些装饰教堂和建筑的地区画派中小有名气的画师,不过才华早现的毕加索很快就超越了最初的古典影响。

蓝色和粉色时期创作

起源于好友死亡的痛苦悲伤

展览的第二部分“蓝色和粉色时期”,这是毕加索“最初的艺术身份”确立的时期,时间跨度为:1901-1905年期间。艺术家放弃模仿前辈的后印象派绘画风格,转而塑造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个人风格,并逐渐确立了最初的艺术身份,其作品包括:《卡萨吉玛斯之死》、《自画像》和《兄弟俩》。人们参照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的说法将这一风格命名为蓝色时期,其特点是大量使用蓝色,选取感性的主题以及在形式中寻求表现力。

《卡萨吉玛斯之死》根据毕加索本人的说法,创作始于1901年2月他的好友卡萨吉玛斯自杀之后,“我想念已经去世的卡萨吉玛斯,于是开始用蓝色来作画。”艺术家为卡萨吉玛斯创作的一系列绘画,画面从闪耀的色彩逐渐过渡到近乎单色调。蓝色《自画像》也是毕加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虽然蓝色时期一词立刻会让人想到绘画,但毕加索的创作远不限于此。他还积极尝试了雕塑、雕版画等多种形式,主题主要围绕男人与女人痛苦、消瘦、反抗的身体进行探索,通过僵硬而庄严的躯体寻求对痛苦的表达,直到1904年底,毕加索的世界都充斥着这样的人物。同样的忧郁也渗透进他粉色时期的作品。

粉色阶段发展于1905年间,紧接着蓝色时期之后。杂耍艺人是其中的重要主题,除了延续此前的矫饰主义风格的身体变形扭曲,他还通过丑角阿尔列金的形象确立了艺术家的身份。这一时期的创作,卖价已经不菲,如果继续画下去,毕加索会变得很富有,但他却更向往自由,履行着他作为艺术家的使命——不断挑战自我。1906年,一种新生的古典主义风格渗透到毕加索的作品中:1906年5月至8月他的戈索尔之旅,这个村庄壮丽的景色与毕加索的创作发生了独特的相遇,激发了他开始回归本源,以及对高更的兴趣。此时,粉色逐渐变为赭色,作品中有对形式和空间的简化,这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造型革命。

驱魔人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缘起之作:

《阿维尼翁的少女》

展览的第三部分为“驱魔人毕加索”。1906年秋天,毕加索回到巴黎之后,继续开始简化形式和空间的探索,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即将彻底改变20世纪艺术的全新道路。1907年,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缘起之作《阿维尼翁的少女》。这幅作品创作灵感来自巴塞罗那的一家妓院。从那时起,艺术家几乎只对女性人体感兴趣,他为此创作了许多作品和习作,摒弃模仿现实的手法,采用全新的表现语言:组合连接基本形状,运用紧密影线,将色彩搭配限制在赭色调之内。1908年,毕加索的创作进入一个极富实验性的关键阶段,他对塞尚式立体主义的探索体现在对形状的多元化呈现上:中断的曲线破坏了构图的连续性,彩色的影线定义了空间的碎片化纹理,带有棱角和立体的结构再次突显出物体的体积感。此时,民间艺术的影响也在其作品中显露。

立体主义者毕加索

符号的胜利:《弹曼陀林的男子》

第四部分“立体主义者毕加索”,《弹曼陀林的男子》这件作品是解析立体主义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毕加索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画面由一系列灰色调的小平面组成,如果缺少其中几个解读“信号”,完全可以将这幅作品视为抽象画。这些被毕加索称为“标志物”的元素能够帮助人们破译构图的指示。其中乐器音孔是一个在立体主义阶段明确反复出现的重要元素。这一符号不仅直接指向具体的现实,保证了主题的连贯性,也成为整个立体主义运动的象征。

1908年,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创立了立体主义,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础。艺术家对“标志物”等符号元素的运用催生出了立体派作品。音乐主题常常以音谱的形式出现其中,再次确立了绘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语言,同时也具有音乐感和思想维度。艺术家之所以偏爱这些物品,可能是对他祖国西班牙的影射。除此之外,曼陀林和吉他在造型上既饱满又具有凹陷的开口,成为分析空间平面连接最受欢迎的载体。

创作演变为立体主义之后,音乐这一主题经常出现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创作中,比如《小提琴与乐谱》,在这件作品的正中央,观众可以看到一把小提琴:一张浅蓝色的长方形纸片,旁边贴着一张弯曲的棕色剪纸。两片相同的棕色长方形贴纸代表的是小提琴琴身上的“f”孔,顶部的三角白色纸片则是作为琴颈。线条相交和重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概念,重新赋予了构图一定的秩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右上角是一张真正的乐谱,进一步将作品与早期的立体主义创作区分开来。

多变的毕加索

艺术家对古典的致敬、引用与革新

展览的第五部分“多变的毕加索”,紧随在立体主义之后,1917年至1923年被视作毕加索的“古典主义”时期,见证了他对安格尔作品的欣赏和对画布平面性的肯定。这部分主要呈现了艺术家对古典的致敬、引用与革新。这时期创作的《恋人》(1919)、《习作》(1920)等均展现出毕加索在此领域的独特艺术探索,艺术家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出品的舞剧《三角帽》(1919)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和幕布亦在这一部分中呈现。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恋人》展现出毕加索身上激进的现代性探索,他挑战所有的分类:不仅如饥似渴地从自己的作品中汲取经验,继续综合立体主义的实践,同时也创作一些风格上更具写实倾向的作品。《恋人》体现了毕加索独特的创作方式,浓缩了他在1920年代早期的一系列艺术探索:新古典主义的灵感、奥古斯都·雷诺阿的绘画主题和水晶立体主义都出现在同一画面上。这种多变的风格也与毕加索个人生活上的变化有关:1918年,他与1年前在罗马相识的俄罗斯舞蹈家奥尔加·科克洛瓦结婚,随后他们搬到巴黎波艾蒂路上一片美丽的住宅定居。1921年2月保罗出生,毕加索初为人父。

除了是一位画家、雕塑家,毕加索还对舞台剧充满了兴趣,1917年毕加索为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进行创作,由此开启了他的跨界之路。1919年,他受邀为芭蕾舞剧《三角帽》设计幕布、舞台装饰和服装。在妻子的陪伴下,他在伦敦度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创作出这件作品。

展览的最后部分展示了艺术家1927年至1972年较为晚期的一系列杰出绘画和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清晰地展示了毕加索青年时期的艺术实验所产生的影响,亦勾勒出贯穿他创作生涯的主题与基本原则。包含了6幅绘画作品和2幅自画像。

本组图片由国立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供图

新闻推荐

RCEP部长级会议在京举行 结束超三分之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8月2至3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部长级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推动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与会各方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何为最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