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国际 今日美国 今日韩国 今日日本 今日俄罗斯 今日加拿大 今日澳洲 今日意大利 今日英国 今日法国 今日德国 巴基斯坦 今日新加坡 今日大马 今日菲律宾 今日越南 今日泰国 今日柬埔寨 今日印尼 今日缅甸 今日印度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际 > 多彩国际 > 正文

日本批准全球首个人兽杂交胚胎实验欲用动物来培育人体器官人类的福音?灾难?

来源:济南时报 2019-08-01 13:50   https://www.yybnet.net/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近日,日本政府开全球之先河,批准了国内一项人兽杂交胚胎实验。

日本文部科学省将于8月下旬正式允许东京大学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在动物体内培育移植人体脏器的研究计划。该项研究旨在针对器官移植捐赠率低及易出现排斥反应的现状,预计将为糖尿病等开启治疗新方向。该研究引起广泛争论,因为其最终可能导致人类可供移植器官出现新来源,但异种移植目前仍需要克服来自道德伦理和技术上的巨大障碍。

为什么要批准进行如此实验?

所谓人兽杂交胚胎,并非指人和动物交配,而是通过各种技术,将一种物种细胞引入到另一物种的胚胎中,形成两种物种细胞在胚胎内融合并生长的状态,相当于动物“代孕”,“长出”适配人类的器官。这一直是个诱人的计划。

原因在于,人体捐赠器官较少,并且源自人的活体资源也受技术和伦理限制。如提取供者的干细胞,一是需要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配型,而大部分相同或完全一样的配型较少;二是需要遵守供需双方的知情同意等伦理原则。为了突破这些限制,培养人兽结合的胚胎或器官就成为一种尝试,这既可以减少免疫排异,还可以获得大量的生物资源(器官和组织)以供移植和治病。

此次日本批准的人兽胚胎试验,就是在老鼠体内的受精卵中,植入人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以制作人与动物的细胞混合而成的“动物性聚合胚胎”。再让该胚胎在动物母体子宫内孕育,从而产出体内有人类胰脏等器官的幼体。

如果能获得这样的器官并供人类移植,从理论上讲,应该可以避免免疫排异反应,同时动物体内生长的胰脏也可用以提取胰岛细胞或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

存在怎样的伦理和技术风险?

这种操作在理论上也可能导致人兽杂交生物的问世。领导该项研究的东京大学教授中内启光就表示,他明白公众担心出现“人兽杂交”生物,会密切监视老鼠胎儿,一旦发现其大脑含有30%以上的人类细胞,将不予出生,产下后也会最长观察2年。

另一个问题同样令人担忧——让人类细胞在另一个物种中生长,并不容易。

此前在201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会议上,中内启光团队声称已将人类iPS细胞植入羊胚胎中,但生长了28天的杂交产物仅含有极少的类细胞,并不像一个“正经器官”——也可能是因为人类和绵羊之间的基因距离。

这再度引起一些科学家们的怀疑:顶着巨大伦理争议去发展“人—动物胚胎”,是否有确切意义。

中内启光的意见是,日本政府此次“开绿灯”,将使他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对处于不同阶段的iPS细胞以及转基因iPS细胞进行实验,确定是什么限制了人类细胞在动物胚胎中的生长。但现阶段来看,技术上的挑战和伦理上的担忧,使得器官异种移植的道路依然充满变数。

会否打开下一个“潘多拉魔盒”?

此前,日本是禁止含有人类细胞的动物胚胎生长超过14天,并禁止将这些胚胎移植到代孕子宫中的。这一“14天原则”,起源于1979年。当时美国卫生、教育及福利部伦理咨询委员会首次提出该规则,后被多数国家监管机构采纳。当时“14天原则”的确立是基于两个理由,其一,当时的科技水平,尚无法让胚胎在体外生存达到14天;其二,政策研究者在细致咨询及讨论后,认为胚胎发育到14天时将开始形成一道“原线”,而这一结构会使得胚胎开始拥有一些个体特征,会引发伦理问题。

但近年来,修改“14天原则”的提议日渐浮上水面:如果科学技术已能够突破14天的界限,且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获得这一方面对人类有价值的信息,那么“14天原则”是否应重新商榷?这被认为是生物界一场科学与伦理的交锋。

在英国医学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动物试验的三个特别敏感的区域:认知能力、生殖能力和人类特有能力。这三个敏感区域的核心之一就是,禁止人与灵长类动物细胞和遗传物质的融合。语言、人类面貌等人类特有的能力或特征,也是动物试验中不应跨越的禁区。

人兽胚胎杂交当然可以进行研究,但必须要有限制和禁区,更重要的是在应用这类研究结果时要进行效益风险评估。未来这样的研究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更需要密切监控,否则,科学带给人类的就不是福音,而可能是灾难。 (本版稿件综合新京报、北京商报、人民日报等)

●延伸阅读

器官移植路何在?

移植器官紧缺,一直是医疗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有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6年,中国内地有超8万人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但内地器官移植供需比仍达1:30,缺口仍极度明显,而具有移植资质的医院仅169家、医生仅几百位,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在美国,每年也约有6500人等待器官移植,等待名单的数量还在急剧增长……

为解决医疗领域器官移植紧缺的情况,科学家做出了许多研究和努力。3D打印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新契机。2010年,全球首台生物打印机使用培养的人体细胞制造出首例血管,使得3D打印人体器官成为可能。2013年,一位心脏病专家完成了第一颗3D打印“心脏”,不仅外观与患者心脏高度吻合,还能够怦怦跳动。不过,这个用塑料制成的“心脏”,仅可用于研究手术方案。确切地说,它只是一个“心脏模型”。

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者公布器官移植领域重大突破:使用人体组织3D打印全球首个完整心脏,包含细胞以及血管。而本次打印所用的“墨水”,源于患者体内提取的脂肪组织。由于打印“原料”来自患者自身,因此不用担心排异反应的发生。

不过,这颗3D心脏目前仅具备收缩功能,研究人员还需通过进一步的培养,“教”会心脏细胞协同工作以实现泵血功能,之后再进行动物移植实验。距离真正应用于人类心脏移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新闻推荐

中企承建铁路连通两大洋

由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总承包建设的本格拉铁路横贯安哥拉全境,全长1344公里,实现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国际铁路大通道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日本批准全球首个人兽杂交胚胎实验欲用动物来培育人体器官人类的福音?灾难?)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