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假,孩子不用上学,室外炎热,消暑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室内打扫干净,可以有大把的时间看看书了。
夏日的书,首选当然是《红楼梦》了,一本可以重读的书,不同年龄,不同时段,读起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回想许多年前,我还在上初中,盛夏,老家的院子里,茉莉花开,隐约的香气在院子里弥漫。傍晚,搬一张老竹床,一张小方桌,几把小竹椅。母亲和面做贴馍,炖一碗西瓜酱豆,煮一锅绿豆粥,自家菜园里现摘的茄子和辣椒,炒上一盘青椒茄丝或是一盘土豆丝,母亲张罗着晚饭,而我则躺在那张小竹床上,看从姑姑那拿来的《红楼梦》。真正拥有《红楼梦》,是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夏天,在县新华书店买了一套上下合集的《红楼梦》,欢喜地在扉页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次看《红楼梦》,被书中的语句所吸引,看着这些文字,丝丝入扣,沁人心脾。人生的沧海桑田,繁华落尽,如一杯苍凉的酒,很有古典美感。
《浮生六记》,是我的枕边书,闲来无事的时候,都想去翻一翻,看上几页,内容灵秀清雅,情真意切,如一缕缕清风,徐徐拂面。最喜欢里面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沈复和芸娘的爱情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来,画面生动而有趣,让我深深感动。比如,春光里,两人外出游玩,芸娘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意无人辨识。三白小酌,不喜多菜,芸娘用二寸白瓷碟之只,自制“梅花盒”。二三知己随意取食,食完再添,当三白和朋友在外观花,正愁饭菜冷热,芸娘又灵机一动,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蒸菜暖酒热饭。酒菜俱热,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敬。瞧,好一个秀外惠中的芸娘!
《走出非洲》,春天里买的书了,今夏终于有时间把它看完。这本书是丹麦作家卡伦·布里克森的自传体小说,又感觉像是一部非洲题材的随笔集。她写非洲高原的壮美景致,写动静适宜的野生动物,写她在非洲的仆人和肯尼亚小孩,写农场上的土族居民及他们的种植生活。她描绘了非洲大自然的一幅幅胜景,非洲乡镇的一组组风情画,非洲男女老少的一幅幅剪影,以及她自己与其他外来移民在非洲大陆上的独特生活经历和微妙的情感世界。
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恨不得每一页都读上两遍,忍不住一字一句地摘抄,做笔记。最喜欢卡伦的写景,她写得沉着冷静,层次清晰,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风光,也都细致细腻地记录下来,包括每一个光影变化的瞬间,每一种颜色隐现蒸腾的细节,都被她真正的抓住了。比如:“就这样站在迅速移动的光影里,向上看着藏青山峦的金边与清晰的天空,你会有一种感觉仿佛现实中你正在海底游走,随着身边水流的节奏,向上仰望大海的表层。”此刻,我仿佛就站在卡伦的身边,目睹这一切的发生。
我从卡伦的文字中读到最多的仍然是她对非洲这片土地深切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书的最后,农场经营失败,当卡伦不得不离开非洲的时候,我的眼泪也随着那个追赶离去汽车的非洲小孩的身影,洒进了文字造就的黄尘之中,沿着弯弯曲曲的土路,流进了心底。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抬起迷蒙的双眼,天色已进入黑暗,夏日的夜晚,窗外知了阵阵,但我的内心是平静的。
所有的人生,所有的细节,都在时光流逝里,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归来与离去,远行与乡愁。也许,并非所有的美丽都来自于抗争与追求。我想,温柔,才是爱情初始的模样。
喜欢那种寂静深处的生命力,那些有活力的文字。喧嚣和沸腾并不是活力,活力只是一种深层次的宁静,比如好的书,是真正滋养人的。并让人心怀感恩。
新闻推荐
新华社拉姆安拉电(记者陈文仙吕迎旭)中国驻巴勒斯坦办事处30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