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议会下院进行陈述。
新就任的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被称为“英国特朗普”。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人要担任英国首相了。他很坚强,也很聪明,他们(英国人)说,约翰逊是‘英国特朗普’,我觉得这很好。”7月23日,当特朗普获知鲍里斯·约翰逊当选新一任英国首相时,他如是说道。约翰逊的“英国特朗普”这一外号终于在他问鼎英国权力巅峰时得到了“官方认证”。
的确,约翰逊与特朗普有太多相似之处:同样一头金发、同样个性鲜明、同样保守排外;一个号称要“让美国重新伟大”,一个声言要“唤醒沉睡的巨人(英国)”。在“脱欧”难产的节骨眼上,英国人选出这样一位首相,他真的能获得成功吗?
1
语出惊人赢得竞选
“最有希望成为英国下一任首相的人是一名身材魁梧的白人男性,他有一头蓬乱的金发,经常胡言乱语却拥有一批坚定的追随者,对欧洲不屑一顾,私生活混乱,而且不那么坚守真理和原则……鲍里斯·约翰逊和特朗普也许存在不同之处,但欧洲却更加注意他们的相似之处,并对此产生不小的担忧。”早在上个月,当英国新首相的选战还处在白热化阶段时,美国《纽约时报》就不无忧虑地预测了约翰逊胜选的可能性,并指出约翰逊的胜选也许将成为“特朗普现象”感染欧洲的开端。
讽刺的是,仅仅几年以前,对于模仿特朗普,约翰逊还是不屑一顾。特朗普第一次出访英国时,约翰逊还是伦敦市长,由于看不起特朗普满嘴跑火车,他把特朗普说成是“会吃人的怪物”。
然而,当本次选战开锣后,约翰逊在竞选中却选择了与特朗普如出一辙满嘴跑火车的策略。7月22日,在选举即将开始前,为了说服民众支持在“脱欧”问题上更为激进的自己,约翰逊居然拿着一包密封包装的臭鲱鱼上台,告诉大家数十年来这种食品都可以随便邮寄,现在,欧盟却莫名其妙地规定必须装在密封袋里才行,邮费也随之上涨。他最后总结道:“等我们脱欧了,就不用忍受这些烂事了。”
约翰逊这番异常“接地气”的演说获得了很好的现场反馈。不过,他的说法随后被媒体找出了漏洞,因为欧盟不干预各成员国的食品安全规定,只管跨国运输。《金融时报》对此严厉批评说,约翰逊如此胡编乱造、煽动民意,不适合担任国家最高职务。可惜这篇评论发布时,约翰逊已经荣登首相宝座了。
这番靠“忽悠”煽动民意的“神操作”,不免让人想起特朗普当年竞选时放的那些“大炮”。而相比于开放的美国人,严谨惯了的英国人似乎对此更没有抵抗力,“这个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家都没什么能力,但他们装作自己很厉害。而约翰逊的策略却恰恰相反,他用外表的吊儿郎当伪装了自己的野心,让平民选择他。这不奇怪,在危急时刻,民众更愿意选择给他们亲近感的人。”英国BBC的政论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如此评论说。
但问题在于,约翰逊真的有他看上去那么“亲民”么?
2
披着民粹外衣的精英
不需要深挖什么猛料,只需要翻翻约翰逊的履历就会发现,约翰逊有着一连串让人亮瞎眼的“高富帅履历”。
与特朗普只是个富二代不同,约翰逊是个富N代,他家祖上是正经的英国贵族出身,一支谱系甚至能追到英王乔治二世,他的曾祖父当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相,父亲则是英国政府高官。他出生于纽约,从小就拥有英、美双重国籍,高中就读于英国顶级私校伊顿公学,后来进入牛津大学,跟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是同学。同样是他同窗的还有杰里米·亨特,也就是他本次竞选中的主要对手。
但大学毕业后的约翰逊却选择了“不走寻常路”,他从时政记者起步,声名大噪后进军英国政坛。而在做记者时,他就暴露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红”潜质,以夸张、标题党著称:在《泰晤士报》工作时,因编造自己的话作为权威来源引用,他遭到开除;被《每日电讯报》派驻布鲁塞尔期间,他不惜虚构故事,引导读者走向欧盟的对立面。这些做法和特朗普后期煽动民意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从时间上说,约翰逊学会这一手显然比特朗普还要早。
《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曾说,约翰逊的行为准则与特朗普酷似,“都是虚张声势远远超过成就,而对勤奋、正直和真相一贯蔑视”。但你不得不承认,两人都比同僚们更加懂得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出于天生还是后天培养,他们的狡猾是平民式的而非英美传统精英式的,而正因为他们给自己披上了一层民粹主义的外衣,才能够更好地引导甚至煽动民意。
3
传统“精英政治”衰变
事实上,此次“草根化”的约翰逊当选英国首相,也许比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意义更为巨大,因为它标志着延续数百年的英国政治精英游戏规则在时代的大潮下开始转变。
与美国政治从一开始就标榜主权在民不同,英国由于君主立宪的传统,其政治精英过去一直或多或少地带有“贵族气”。在丘吉尔之前,历任首相要么本来就有贵族爵位,要么会在任期结束后被英国国王授爵。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首相、19世纪初执政的小威廉·皮特曾经公开声称自己从未去过伦敦下区(贫民区),因为“出现在那里只能破坏一个绅士的道德”。直到20世纪初以前,英国的高层政治在上议院(贵族院)的保护下一直是一种拒绝平民参与的贵族政治。彼时的英国奉行的是所谓“绅士政治”,要求的是政治家本人修养的完美和富有政治远见,首相们不需要知道平民阶层在想什么。
转折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英国贵族阶层在战争中的大量死亡和工党的崛起,政治精英们开始意识到忽视平民呼声将会付出异常惨重的代价。比如1945年,携二战胜利余威的丘吉尔原本认为自己可以轻松赢得选举,但由于放不下自己的贵族身段,竟在当年的选战中意外地输给了工党的艾德礼。从此,无论保守党还是工党领导人都开始注意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影响民意。
然而近年来,这种政治精英通过媒体来简单“影响”民意的做法也被证明过时了。卡梅伦本人是个演讲高手,通过媒体对自己的政策作了充分的阐述,但最终还是黯然下台。这种状况在特雷莎·梅时代仍然存在,梅虽然精明强干,却把任内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协调英国与欧盟、保守党与工党,甚至保守党内各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上,然而眼下,英国最该被优先疏导的,恰恰是纷乱的民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政治家更像煽动家的鲍里斯,似乎更有可能解决英国眼下的困局。
4
“新型政客”陆续登场
回想2016年,卡梅伦为了争取更多民意支持,错误地发动了“脱欧”公投,在结果出炉后又因为无法收拾烂摊子而黯然辞职。深知民情的约翰逊早在公投前就选择与他这位老同学分道扬镳,在卡梅伦下台后,“草根”惯了的约翰逊难得体现了一把牛津大学科班出身的文学功底,他说:“卡梅伦骑上了民意这头公牛,却压根不会驾驭它。”
确实,在信息时代的激荡下,民意这头公牛正变得越发难以驾驭,卡梅伦和特雷莎·梅这样的传统政客被甩下了牛背,很难再骑上它了。而约翰逊和特朗普这样的“新型政客”正在登场,他们有着精英政客的本质,却披上了一套民粹主义的外衣。这样的打扮,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欧美政客的标配。
据《齐鲁晚报》
新闻推荐
美若不卖F-35,土将另寻卖家并弃购波音 埃尔多安两招打“七寸”特朗普变脸找“台阶”
针对土耳其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美国一直声称的制裁迟迟没有到来,但这时候土耳其对美国的威胁却先到了。土耳其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