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乱 先后“逼退”两任首相
受够了 8成受访英国人很厌烦
拖疲了 欧盟拒绝再谈脱欧协议
“黑天鹅”飞出
·2016年6月23日,英国就是否“脱欧”举行公民投票。52%的民众赞成、48%反对,“脱欧”选项过关,成为当年震动世界的一大“黑天鹅”事件。
一波三折仍未平
·如今三年过去了,英国已有两位首相先后辞职,目前保守党党首暨下任首相人选的竞争进入最终阶段。英国“脱欧”这出“离婚大戏”几经拖沓,可谓一波三折仍未平。
何时是个头
·一项调查显示,超八成的受访英国人表示,受够了脱欧话题每天出现在新闻上;超六成的人相信,参与脱欧话题引起的焦虑有害精神健康。不知“脱欧”何时是个头?
三年前的6月23日,英国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公投。与公投前的众多民调结果相反,英国民众以52%对48%的票数,选择了“脱欧”。
这只“黑天鹅”的诞生,直接导致了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辞职。然而,三年过去,卡梅伦的继任者特蕾莎·梅也将黯然下台,英国脱欧进程却仍然没有完成。
距离延长后的“脱欧最后期限”还有4个月的时间,英国脱欧进程仍然扑朔迷离。内有分歧难以弥合的议会,外有拒绝再谈协议的欧盟,这场“分手”,究竟要往何处去?
败了
辞职二重奏
如释重负的卡梅伦与落泪的特蕾莎·梅
一场英国脱欧,已经“逼退”两任保守党首相。43岁即登上相位的卡梅伦,是英国约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而特蕾莎·梅则被称为“铁娘子第二”,以冷静干练的形象著称。
但是,他们都在“脱欧”面前败下阵来。
2016年6月24日,在唐宁街10号门前,卡梅伦声音哽咽地声明将辞职,称英国人民选择了与他所支持的道路完全不同的方向,因而自己不再适合担任“掌舵人”。
不过,当特蕾莎·梅于当年7月11日胜选后,正式宣布辞职的卡梅伦显得如释重负,转身走回首相府时不禁哼起了小曲儿,在大门关上的一刹那,他还说了一句“不错”。
今年5月,特蕾莎·梅也发表了自己的辞职演说。她表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对未能实现脱欧深感遗憾。”在念出最后一句“我无比荣幸有机会服务我所热爱的国家”时,特蕾莎·梅更是落下泪来,随后转身走向唐宁街10号的大门,背影极其落寞。
退出政坛多年后,2019年1月,卡梅伦罕有接受访问称,未对决定举行“脱欧”公投一事感到后悔。但是,政客“撂挑子”容易,民众却要持续面对“脱欧”僵局带来的问题。
这三年来,英国内就“脱欧”议题内斗不止,支持与反对“脱欧”的两方民众多次举行游行示威。与此同时,持续的不确定性拖累英国经济,增长趋于疲软。
据研究公司BritainThinks的一项调查,超八成的受访英国人表示,已经受够了脱欧话题每天出现在新闻上;超六成的人相信,参与脱欧话题引起的焦虑有害精神健康。
那么,这个“潘多拉魔盒”是如何打开的呢?
复盘
脱欧回忆录
误判加误判 拖延再拖延
自1973年英国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后,一向有“光荣孤立”传统的英国就对该集团持矛盾态度。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以后,英国国内的疑欧思潮愈发强烈。
2013年1月23日,为摆脱国内政治压力,卡梅伦承诺若他在2015年大选中获胜,将通过全民公投决定英国是否继续留在欧盟。此次大选中,保守党取得过半席位,得以单独组建政府,卡梅伦成功连任。
为了兑现承诺,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然而,出乎卡梅伦本人、保守党、甚至诸多专家意料的是,公投结果是,52%的英国民众赞成脱欧。
6月24日,卡梅伦引咎辞去保守党领袖及首相职位,启动保守党领导权争夺战。7月13日,卡梅伦正式辞任首相,由特蕾莎·梅接任。
临危受命的特蕾莎·梅,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带领英国“脱欧”。
2017年3月28日,特蕾莎·梅致函欧盟,正式触发《里斯本条约》第50条,启动脱欧程序。为了获得更大席位优势,4月18日,她宣布提前大选。然而,在此次大选中保守党失去多数席位,不得不联合组阁。这被认为是其首相生涯中最严重的误判。
而与欧盟的谈判也并非易事,双方屡次交锋,直到2018年11月14日,“脱欧”协议草案方才公布。11月25日,欧盟27国通过了这份草案,随后欧盟宣布“谈判通道关闭”。
尽管这份协议得来不易,但却未能获得英国国内支持,尤其是有关北爱尔兰边境的“保障措施”备受争议。自2019年1月起,不同版本的协议先后四次遭英国议会下院否决,原定于3月29日的“脱欧”日期也被迫延迟至10月31日。
另一方面,受“脱欧”进程停滞的影响,5月,英国保守党先后在地方议会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中惨败。5月24日,梅黯然宣布将离场。6月7日,她正式辞去保守党领导人一职。
尴尬
首相三部曲
“下一位”能带来结果吗?
为什么连续两任首相都被“脱欧”击败?有分析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国内民意分裂,一半想脱、一半想留的现实令各方处境尴尬,而低效的党派政治也无益于弥合分歧。
6月20日,英国保守党党首暨下任首相人选的竞争进入了最终阶段,一直保持领先的脱欧派主将鲍里斯·约翰逊和“黑马”现任外交大臣杰里米·亨特将展开对决。两人相同点是50多岁,曾在牛津大学就读。下一步,两人将举行一系列竞选活动,选择权则交给16万保守党党员,最终结果将于7月下旬正式公布。
在“脱欧”议题上,约翰逊坚称英国必须要在10月31日“脱欧”,不管有没有达成“脱欧”协议。他承认无协议“脱欧”会对英国造成伤害,但表示“得到好协议的方式,就是准备无协议脱欧”。
他也曾表示,如果和欧盟没有协商出更好的结果,会考虑扣留390亿英镑的“脱欧”分手费。他说:“若想取得好协议,金钱是绝佳的解决办法,也是很好的润滑剂。”
亨特在2016年“脱欧”公投中是“留欧”派,但此后改变立场支持“脱欧”。他表示,不排斥无协议脱欧,但表示这并非他最偏好的选项。
亨特认为,如果英国采取正确方法,欧盟方面会愿意重新谈判。他希望能够改变最具争议的爱尔兰边境保障措施。亨特计划在10月31日完成“脱欧”,但不排除延长期限。
不过,欧盟已经多次表示,此前已达成的“脱欧”协议无法重新谈判。6月21日,欧盟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无论是约翰逊还是亨特最终胜出,留给唐宁街10号新主人的时间都非常有限。三年来难以解决的“脱欧”难题,后来者能够在3个月内解决吗?
现在,谁都没有答案。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央广等)
新闻透视
“后脱欧时代”英国经济会好吗
英国“脱欧”在经历了延期后即将再度回到世界舆论的中心。
人们讨论主要集中在几个话题上:英国与欧盟究竟能否达成“脱欧”协议,从而实现“有序脱欧”?“无协议脱欧”真的将给英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吗?英国一旦“硬脱欧”退出欧盟关税同盟,真的能靠与欧盟外的其他经济体建立起新经贸关系来弥补英欧贸易的损失吗?
这些悬而未决、众说纷纭的问题让不确定性始终笼罩在英伦三岛上空,闹得投资者和企业界人士心慌慌。
在选择“留欧”的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人们对“后脱欧时代”英国经济的前景也雾里看花。伦敦街头的垃圾箱、电线杆上常常被人贴着醒目的黄色宣传单,诉求包括“取消脱欧,将决定权交回人民手中”“将被‘脱欧’消耗的资源用于英国经济”等。
支持“软脱欧”的人认为,“后脱欧时代”英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与欧盟能否达成一份“脱欧”协议。英国财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最近就批评说,那些呼吁英国“硬脱欧”的人简直就是在故意损害英国经济。他警告,新首相如果放弃与欧盟继续就达成一份“脱欧协议”谈判、而选择“无协议脱欧”,这将对英国经济利益和英国人的价值观造成伤害。
但“脱欧”僵局也让一些原本寄望与欧盟达成经贸安排、确保英国“有序脱欧”的英国人心灰意冷,干脆转而呼吁,与其要一份实质上让英国无法真正“脱欧”的经贸安排,不如通过“无协议脱欧”让英国干脆彻底地退出欧盟,真正拿回自己的边界与权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底的一份报告估算,一旦英国“无协议脱欧”、与欧盟退回到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进行贸易,英国的产出在长期内将下降5%至8%,这意味着每个英国人将损失约1700英镑到2700英镑之间,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贸易壁垒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潜在下降以及净移民数量减少。
“硬脱欧派”在呼吁英国“无协议脱欧”时给出的理由主要是:英国在脱离欧盟关税同盟后,可以自由与非欧盟区的国家商签贸易协议,获得在欧盟内时得不到的关税壁垒削减,这将让英国经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但这样的情况真的会出现吗?以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为首的一帮经济学家就对英国与非欧盟区国家的贸易前景并不看好。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在这个“被互联网和快速交通抹平了的”世界,距离对贸易而言仍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沃尔夫研究了距离与贸易额的关系,得出一个结论:平均算来,距离每增加10%,双边贸易额就会下降9%。这也是为什么经济体量只占美国14%的英国在与欧盟的贸易中经济数字却十分抢眼——欧盟对英国的出口额约为欧盟对美国出口额的80%。
这就给那些“硬脱欧派”一个挑战:“后脱欧时代”的英国的对外贸易真能如他们预想的那样,从欧盟外那些更遥远的国家受益吗?
新闻推荐
记者|安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暂停对伊朗动武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鹰派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想一次性“挑战全世界&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