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2019年6月14日是第16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安全血液”,提倡献血和普及安全输血,这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将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是为了纪念血型之父——卡尔·兰德斯坦纳。
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第八届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国际大会上,四家旨在提高全球血液安全的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和国际输血协会,发出联合倡导,将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的生日,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2004年6月14日,成为第1个世界献血者日。
十九世纪末的奥地利,输血已经盛行。但是医生们发现,有些病人输血后救治非常成功,而有些病人输血后却会导致死亡,因而输血也一度曾被禁止。年轻的医生兰德斯坦纳暗暗下定决心要解开其中的奥秘。直到1900年的一次实验中,他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次实验,他采集了22名同事的血液,将彼此的红细胞和血清混合后发现,根据红细胞的破坏情况,可以将血液分为三种类型,当时他把血液的三种类型称为A型、B型和C型。
A型血清可以将B型红细胞凝固,B型血清可以将A型红细胞凝固,C型血清可以将A型和B型红细胞凝固。后来,他将C型改称为O型。
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兰德斯坦纳的一个学生,迪卡斯特劳(AvonDecastrello)在老师的研究基础之上,又发现一种新的血液,它不同于A、B、O型,其红细胞能够与A、B、O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命名为AB型。
1902年,兰德斯坦纳宣布了二十世纪医学上的重要发现之一,即ABO血型系统。
他认为,红细胞的凝集反应不仅见于人类的不同个体之间,而且见于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这种红细胞凝结现象是血清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缺乏相应的抗原。
然而,这一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的注意,人们尚未看清它在医学上的深远意义,兰德斯坦纳也并没有因此而扬名。
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向全球推广认同和使用A、B、O、AB四种血型,这也就是传统的ABO血型分类。由于在血型发现和分类上的贡献,兰德斯坦纳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他并没有因为获奖而止步。1927年兰德斯坦纳又发现了MN血型和P血型。
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A·S·韦纳(Wiener)用恒河猴(MacaqueRhesus)的红细胞免疫天竺鼠和家兔,产生的免疫血清能够凝集85%白种人的红细胞,其余15%为阴性,认为呈阳性的红细胞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并以Rhesus的前两个字母取名,把具有这种抗原的红细胞血型称为“Rh阳性”,不具有这种抗原的为“Rh阴性”。从此确立了红细胞Rh血型系统。(G)(2)
新闻推荐
新华社索非亚6月14日电(记者王欣然)为期两天的第六届世界通讯社大会14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落下帷幕。新华社AI合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