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胡丁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无人驾驶、技术奇点、永生……我们的社交媒体上充满着这些五光十色、令人惊奇的话语。仿佛我们即将推开一扇门,门后就是物质充裕、技术发达的美好社会。很多人还乐观地认为:未来有机器人养老。
现在人工智能的确发展得很快,在很多领域,已经超越了人类。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仿生,与人的智能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而且目前也看不到多少能跨越的可能性。前不久,瑞典的一家在线银行Nordnet,就准备把分析数据的AI员工炒鱿鱼,英国一家超市也解雇了一个上岗仅一周的导购机器人Fabio。因为不管是在需要灵活性的数据分析上,还是导购时的沟通上,或者识别开放环境中的物体上,AI仍然比人类差太多。
要AI从屏幕上走出来,给人类养老当护士,恐怕还需要极其漫长的等待。而且机器人照顾老人,不仅需要技术上达到,也必须在商业上可行。这就绕不过另外一个问题,价格。从1946年的第一台电脑诞生,到1980年代初进入家庭,技术发展用了30年,再到现在的计算能力,则又用了30多年。其实,硅片由于是全新领域,发展已经非常快了,相比之下,在以机械为主的汽车领域,从发明到普及的时间则长得多。从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三轮汽车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普及到家庭,花了60多年时间,然后,又经过60年,发动机经历电喷、涡轮等发展,才达到现在的水平。
机器人涉及电机、液压、传动、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曲线,远远赶不上硅片,与汽车更类似。所以,机器人进入家庭,还没有可见的时间表。所以,如果没有极小概率的,多领域同时天才般地、飞跃性地爆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是没办法给80后、90后养老的。
而且真实的社会一直存在贫富不均这样的现象。所以,即便量子计算机出现了,人工智能成功了,机械、液压、纳米电动机、新材料也爆发式提升,机器人变得如同真人一样。在工厂中,流水线机器人效率极高。但是,年老体弱多病的你躺在床上,一份微薄的退休金,凭什么工厂生产的人形机器人,会来给你做护士呢?这正如现在物质丰富、生产力发达,但有些孩子依然无法保证受到最基础的教育。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了“无用的阶级”一说。所谓“无用的阶级”,简单地说,就是未来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绝大部分工作,绝大多数人,靠机器养起来,每天玩就可以了。这些无用之人,凭什么被机器养起来呢?所有的技术,都必然运行在社会之中。对未来的想象、预期,必然是社会之中的技术,而不是空想技术。
说到养老问题,更关键的因素恐怕还是社会发展,而不是技术。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指望技术拯救一切,从来都是幼稚的想象。所以,人工智能不是未来的万能机器,养老这件事,80后、90后现在的生育观念以及参与公共问题的态度,可能远比技术发展更加关键。
(摘自腾讯《大家》 作者刘远举)
新闻推荐
德国外交部长海科·马斯9日晚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尝试挽救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就美国方面一年多来针对伊朗不断加码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