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 资料图片
5月24日凌晨,印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即时计票结果显示,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已获得人民院(议会下院)过半数席位,在2019年印度大选中获胜,这也意味着现任总理莫迪获得连任。在未来五年,他将获得更充裕的时间,实现他之前的那个许诺:在2030年前,将印度打造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实现这个人口大国的崛起。
他的手腕
给支持者一个敌人
时光回到今年年初,很多观察家还很难想象莫迪能以如此大胜赢得此次印度大选。随便谁看一眼当时的印度局势,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莫迪政权已经寿终正寝了。
在被视为印度大选前哨战的2018年12月的地方选举中,莫迪团队输掉了人民党长期布局的北方拉贾斯坦邦、中部的中央邦和中南部的恰蒂斯加尔邦三个大邦的统治权。即便在莫迪曾长期执政的古吉拉特邦,也有半数左右的城市青年和农民选择支持国大党。
更糟心的是,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到2019年2月,农民自杀与工人失业的风波席卷印度全境,印度政府既未能有效解决谷贱伤农的局面,也没有缓解失业率的剧烈增长。大量走投无路的工人、农民聚集起来,发起了“向印度国会进军”运动。2018年11月30日,超过8万抗议者围堵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国会大厦门前,高喊“莫迪下台”。印度最大在野党国大党主席拉胡尔·甘地(也是莫迪本次大选中的主要对手)站在前台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我们千里迢迢来新德里,不是要莫迪的恩赐,而是要求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台下欢声雷动。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如此气势汹汹的抗议浪潮却被莫迪轻松化解了。这种神奇的转折,得益于莫迪成功利用了一次本不起眼的边境冲突——今年2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空战。当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其他国家都将这场冲突解读为一次常规摩擦时,只有印度媒体在大肆渲染,将其描绘为一场风云变色的大空战。
莫迪本人很快打出了爱国的旗号,通过142次的集会讲话和15万公里的航空里程,成功地把印度民众的关注焦点从糟糕的经济数据转移到了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上。“安全问题”随即成为接下来的选战中最常被提起的词汇。
“当你们投票给莲花(人民党)时,你们不是按下投票机上的按钮,而是扣下射向恐怖分子胸膛的扳机。”这是莫迪在本次竞选中最为成功的说辞。
团结支持者的最好方式,是告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莫迪无疑是深谙此道的老手,早在其主政古吉拉特邦时,就曾有人质疑他有意放任该邦内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进行宗教仇杀,导致过千人丧生。莫迪从中获得的好处则是通过坚定地站在印度教徒一边,获得了他们的绝对支持。
他的能力
有执行力的国家改造
如果你把莫迪想象成一个只会鼓噪族群对立以获取支持的民粹主义政客,就把他想简单了。虽然炒作民粹,但莫迪有他的理想和计划,以及实现这些计划的执行力。
在莫迪执政的过去五年中,一项看似并不起眼的运动一直在执行中:莫迪2014年上台后,立即在印度启动了“清洁印度”运动,该运动旨在消灭印度被人诟病已久的随地便溺问题。莫迪在计划启动时雄心勃勃地宣称,到2019年10月2日,即圣雄甘地诞生150周年之际,要在印度农村建造9000万个由家庭和社区拥有的厕所。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似乎比发展经济还难,然而到2018年,印度政府已经建造了8600万个厕所,印度露天排便的人数从2014年的5.5亿减少到了目前的不到1.5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厕所革命”进展顺利。
正如西方媒体所评论的,莫迪统领下的印度的执行力令人惊奇,上一个有能力完成这种改造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
印度人民党脱胎于一个印度教激进团体。由于出身不同于国大党,印度人民党拥有一批具有严格纪律、奉行准军事化管理的下层组织。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国民志愿服务团,该团体创立于1925年,目前是一个训练、团结印度教徒的文化教育组织,充当印度人民党的基层执行力量和后备干部培养梯队。由于其准军事化的管理,很多反对者将其比作纳粹的冲锋队。
莫迪从8岁起就加入了该组织,他将这支队伍比喻为印度人民党的“珍宝”和“利剑”。在“清洁印度”运动当中,国民志愿服务团起到了政府无法取代的督促和引导作用。通过这场运动,国民志愿服务团的触角也深入了之前从未有印度政党涉及的乡村和基层社区,印度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通过这场“演习”得到了提升。
在掌握了深入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之后,莫迪在第一任期的末期开始着手进行经济改革,以统一的联邦商品服务税取代了原本由29个邦各自征收的多种复杂税收,还废除了邦与邦之间对流通商品的抽税和双重征税。此举有望在不远的未来帮助印度实现真正“大一统”的国内市场,这将为未来印度工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而从其上台后的言行看,手握高度执行力的莫迪对于如何实现“印度制造”的蓝图是有其一揽子方案的,整顿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和税制改革只是他计划中的最初两步,效仿中国经验,完善印度的基础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将是莫迪未来的目标。
他的隐忧
“印度崛起”会失速吗
莫迪对印度雄心勃勃的改造计划看似是一片坦途,但这条发展之路实则暗礁重重。
首先,莫迪大刀阔斧的改革本身就在积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在过去的五年中,莫迪已经初步改善了印度的工业环境。眼下,摆在莫迪面前最大的难题,是扩大基建中不可规避的土地征收问题。由于印度历史上从未经历土地改革,土地所有权大部分掌握在那些传承数百上千年的地方地主手中,而这些地主还间接控制了议会,所以印度土地的征收一直异常困难。事实上,早在2014年第一个任期开始时,莫迪就曾试图推动新的《土地征收法修正条例》,但该草案因为反对势力的强大,最终在议会未获通过。而本次大选中,莫迪的执政党在议会中获得了相较上次更大的优势,所以他一定会对该问题发起第二次进攻。但这场改革要触及已经在印度这片土地上盘根错节上千年的地主们的利益,比税制改革、货币改革和“厕所革命”都要难得多,一番恶斗即将上演。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印度的人口因素,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到2024年(也就是莫迪新一轮执政的最后一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印度目前的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7岁(中国为37岁),每个月都有超过100万新增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印度已经有超过两年未公布官方就业数据,但一份流露出来的印度统计局报告显示,印度失业率已创下45年来新高,达到6.1%的高水平。这还是在目前印度GDP每年维持7%的高增长的前提下,一旦印度未来经济发展遭遇阻碍,怎样面对庞大的年轻失业人口,这将是莫迪的噩梦。
历史上曾同时发生这样规模的工业化改革和人口增长的国家,往往都是地区内最大的地缘政治变数,而眼下这种变数,刚好又掌握在了喜欢操弄民粹主义情绪的莫迪手中。从今年年初通过在印巴问题上玩火成功实现民意逆转,我们不难看出,莫迪是个精于此道也乐于此道的领导人。在未来五年中,面对势必越来越多的内部压力,他又打算把这股民粹主义情绪引向哪里?作为印度的最大邻国,我们对此不得不多留个心眼。
在未来的数年内,成长与变化并存的印度,恐怕是中国周边外交所要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这个国家,值得我们注意。
据《齐鲁晚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华盛顿5月24日电(记者刘品然刘晨)美国政府24日绕开国会审议程序,以“紧急情况”为由推动对约旦、阿联酋和沙特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