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激情的湮灭一定和人的生存处境有关。当所有人都眼盯脚下匆忙赶路,所有人都言必车房工资奖金,所谓诗意,所谓激情,必然如干瘪之花,失却春风里荡漾的丰润和斑斓。
但我们最不应该任其干瘪的,恰恰就是诗情,是激情。
还好我们可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背对现实,面向文学。那些好的文字,总是弥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是,总是激情彭拜,诗意纵横。如俄国散文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言:“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包含着苹果汁一样。”读郭保林先生的《雨,落在香榭丽舍大街》,就像品尝汁液饱满的苹果,浓墨重彩,诗意澎湃,带你脱离开俗世羁绊,在充满激情的文学空间一路奔驰。
这一本游历欧洲的散文集,字里行间饱含着欧洲的诗情画意。而且所见所闻,风景名胜,都和当地人文历史深度交融在一起。你看他写德国——“你看见了吗?那空旷的原野上,洒满阳光的草场上,耸立着几棵枝蔓相连的橡树,古老、粗壮、巍峨,它们不是那种浅薄得阳光可以穿透、如轻纱般飘拂的树木,它们浓密、厚实、沉着,有着坚不可摧的稳重模样,显示着生命的旺盛和强大持久的力量,仿佛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而这个民族和它的风景一样,富有多姿多彩的魅力,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失败者,又能在废墟上迅速崛起的世界强国,“这是具有怎样性格的民族啊!”
凭借敏感的直觉和深广的积淀,作家迅速想到了海涅的一首诗《德国》来表达德国印象,海涅把德国比喻成一个孩子,他是阳光喂大的,阳光给他烈火,“吃烈火的孩子长得快,浑身上下还热血沸腾。”
对风光极其敏锐丰富的审美感受,对人文哲思的深刻思
考,支撑起了这本散文集的纵横诗情。显而易见,作者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等整个欧洲的历史知识十分广博。——不仅仅是知识,对欧洲大陆上涌现出的一个个作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的内心,他都有着强烈的共情。因此,作家笔下的此情此景,才会融汇了历史深处的彼情彼景,激荡出一种别具激情的风流文采。
这诗情充满精神的力量,又爱憎分明。而众多人文巨匠的生命细节穿插期间,寥寥数笔,亦令人思绪万千。你看贝多芬,“他生前走在大街上遇到侯爵、君主,按照当时的规矩,百姓必须躲在路旁,脱帽致礼,但贝多芬则旁若无人,高视阔步,扬长而去”;你看里尔克,“爱玫瑰爱到了极致,专门用法文写了二十四首长诗歌颂玫瑰,称玫瑰是天使,神圣之花,并阐释玫瑰的刺象征人类一路走来的艰难,而花的美丽和芬芳则是人类向往的天堂……”;你再看雄狮一样的巴尔扎克,看把巴黎看作一个节日的海明威,甚至看与雨果患难与共、陪伴雨果大半生的朱丽叶,看她死前含泪写下的文字:“亲爱的,最亲爱的,我不知道明年此刻我将身在何处,但我感到幸福和骄傲的是,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向你表白,我的一生证明了我爱你。”
那一个个人物,多么的赤诚,又多么的酣畅。爱了就爱了,恨了就恨了。喜欢画画,饿着肚子也要疯狂地画,要把波光粼粼的塞纳河画出生命岩浆般的绚烂;喜欢写诗,就拼命写,就是快要死了,也要用骨头敲响诗的节奏,“向黑夜呐喊”。
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就看你想抬头望月,还是低头凝视深渊。比如有的人出国旅游是拍照是大声喧哗,而有的人是用激情和灵魂拥抱人类灿烂的文明。比如有的人花巨资把家装修得宫殿一样却依然很暴发户,有的人买来一对音响,让浩渺的音乐日日充盈灵魂。
新闻推荐
剑拔弩张的美伊局势似乎又出现了一丝缓和迹象。5月18日,伊朗外长扎里夫重申不会与美国开战,因为区域内的所有国家都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