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与之后创作的享誉世界的极富魔幻色彩的巨著《百年孤独》完全不同,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又是一部绝望与抗争之书,是作者重视现实的艺术再现而有意所作。作者毫不讳言这点。作品寄出后曾遭到退稿,未引起应有关注,如今却已是与海明威《老人与海》相媲美的中篇小说经典。后来,马尔克斯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这敌人,大概主要指各种评论的误解攻击贬损和时间的检验吧。
这部小说有着很深刻的政治背景,其人物及情节很多取自现实,譬如上校这一形象即源于作者外公,他等待千日战役抚恤金的回忆,以及汲取了其他人的特点综合而成。上校与妻子的困窘生活,也来自作者流亡巴黎穷愁不堪的亲身经历,还有彼时的情人塔奇雅,上校乐观、理想主义,而妻子则现实、默默付出,可说是他们的投影。包括小说中的无名小镇,与苏克雷非常相似。如此种种,无非说明这部小说的现实性,是作者多方体验感受现实的结果。但仅此还不够,小说中含蓄反映出的上校儿子被枪杀、宵禁、警察、偷偷传递油印秘密传单等都指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奇特之处,是针对彼时哥伦比亚——自己祖国的动荡局势而同步进行的创作。然而它并不简单草率与肤浅,无论语言、对话、描写和结构都几近完美。
这部小说就象截自生活的一个片断,起首并非才是开始,结尾并非已是结束,各章写得相当均衡精致。它的文字风格相似于海明威,简练传神,当然,这与二人都是记者身份深谙新闻体写作之道不无关系,更重要原因恐怕是受写这部小说时作者生活状况及心情的影响,不容细腻繁复和肆意想象,而是尽力求简。难得的是简之并不浅泛,几乎全是白描,却生动而意蕴无穷,饶有一种朴素干净的诗意。譬如小说开头上校刮罐取咖啡一段,寥寥几十字,其窘困之态立即浮现眼前。马尔克斯曾谦逊地称小说对话不是他强项,但这部小说几乎是靠对话撑起的,其精彩之处正在于对话,大量的对话,诙谐、幽默、讽刺,对话因人而异,由对话可窥其人形象性格表情,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阅历和文学功力与敏锐观察,是很难做到的。
初读这部小说,故事很简单,情节顺畅,并不晦涩难懂,表现描绘了贫穷与孤独。其实多读几遍,发现这只是表象。譬如上校十五年如一日天真地等待永远不会寄来的抚恤金,那种等待令人悲悯而震动,就此等待而言,已折射出命运亦真亦幻的迷离之光。贝克特《等待戈多》里的等待,其所期对象如此虚幻,其等待结果似乎已不重要,反而是过程本身值得关注,直指世界的荒诞。而这部小说刻画的也是等待,虽然同是等待,后者却是真实具体,放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当中,惟因其真实具体,这样的孤独和绝望也更加怵目惊心。这部小说还关涉诸如贫穷、老年、孤独、希望、死亡等,其主题如此丰富深邃而无法单一确定,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呈现个人命运与现实之间的悲剧和相互抗拒。
小说中上校与妻子年老体衰,相濡以沫,艰难度日,唯一的儿子死去,留下了一只斗鸡。将房子抵押出去,不断靠赊账、变卖家物勉强维持生活,他们都没卖掉鸡,而是继续喂养下去,在等待抚恤金的同时,盼望等到鸡斗赢那天能改变生活。鸡在小说中这一形象真是神来之笔。那是对儿子思念的寄托,是不向现实妥协的象征之物。在小说结尾,面对妻子的埋怨与追问,平日里老实正直而受尽侮辱的上校,坚决不再卖掉斗鸡,终于豁然爆发出隐忍了一生的愤恨。
马尔克斯笔下的上校,是二十世纪小说里最难忘的人物,有着堂·吉诃德式的执着,在他身上几乎体现了人类坚持理想、乐观与不屈的精神和尊严,尽管被很多人嘲笑为愚蠢可怜。
新闻推荐
11月21日,瑞典家具龙头宜家家居宣布历年最大规模裁员;11月26日,美国最大汽车制造商通用宣布北美裁员15%;11月29日,德国医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