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5日,乌克兰海军3艘船只在刻赤海峡航行时,遭到俄方拦截和扣押。乌克兰方面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而俄罗斯也毫不示弱,坚称错在乌方并警告西方国家不要“拉偏架”。一时间,刚消停没多久的东欧再次战云密布。从克里米亚危机到天然气争端,俄乌两国这几年撕得不可开交。然而,这两个如今“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的民族,其实同祖同宗,在语言和文化上也同出一源,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时代更是同属一个国家。到底是怎样的历史纠葛,让这两个兄弟族群同室操戈呢?
本报记者王昱
从被逼分家到“跪求吞并”
说俄罗斯与乌克兰这两国有千年恩怨,其实有点夸张,因为不到千年以前,这两个现代民族还都不存在,他们的祖先同属于一个名为“古罗斯人”的族群。
古罗斯人是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内的所有东斯拉夫民族的共同祖先,公元9世纪,这个民族在东欧平原建立起了基辅罗斯。在极盛时代,这个国家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东欧区域的大部分土地,其传奇领袖弗拉基米尔大公还迎娶了拜占庭公主,当上了罗马帝国末裔的乘龙快婿。
然而好景不长,13世纪,蒙古帝国的崛起打断了古罗斯人称霸东欧的美梦,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基辅罗斯灭亡。古罗斯人由此走向了分化——东部地区在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的严密控制下苦苦挣扎,最终,在莫斯科公国的领导下摆脱蒙古统治,形成了沙皇俄国。
而在原罗斯公国西南部,在金帐汗国势力退却后,这里又被波兰、立陶宛所吞并。这片在列强间来回易手,始终不得独立的土地,就是今天的乌克兰。
别看今天无论波兰还是立陶宛都是东欧小国,想当年,这两个国家可强大得很,他们时而联合、时而分裂,将夹在中间的乌克兰反复瓜分撕扯。1569年,波兰和立陶宛正式成为共主联邦,乌克兰在两强的联合压榨下更加苦不堪言,上层阶级被迫波兰化,而下层民众则沦为农奴。
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648年,乌克兰人在民族英雄、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的领导下发动民族大起义,攻占基辅并宣布建国。但起义随即遭到波立联邦的联合绞杀,波兰国王亲率15万大军正面出兵,而立陶宛军队则袭其侧后,腹背受敌的赫梅利尼茨基感到自己也需要一个盟友,于是想到了“亲兄弟”沙皇俄国。
不过,面对“亲兄弟”乌克兰的求援,沙俄却反应冷淡,原因一方面是两家此时已经分家四百年,沙俄压根看不上这帮穷亲戚。另一方面则是波立联邦是当时的东欧霸主,沙俄也不敢惹,反而将“援助”乌克兰当筹码,想敲波立联邦一笔竹杠。
就这样,乌克兰人反复去信“跪求吞并”,俄方始终不允。直到1654年,沙俄与波兰之间的领土谈判破裂,沙俄终于同意援助乌克兰,双方于当年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协议规定,乌克兰人民承认沙皇的最高权力,臣服于俄罗斯,沙皇则对乌克兰有提供保护的义务;同时,乌克兰仍享有作为独立国家的一切权利,其在行政、财政以及教会事务上的自主权获得保留。时隔四百年,这两个失散多年的兄弟民族终于“团圆”了。
“老大哥”虐待“小兄弟”
然而,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团圆故事注定不会像童话般美好。问题就出在当初签的那纸协议上:受西方影响数百年的乌克兰人,想的是俄罗斯会跟他们建立波兰-立陶宛式的共主联邦,双方对外同仇敌忾,对内则彼此独立、互相尊重。然而,被蒙古帝国调教出来的沙俄帝国,字典里压根没有平等二字,这纸协议在沙俄看来就是乌克兰人主动“投诚”,甘当沙皇的臣民。
所以,被合并后的乌克兰人压根没享受到啥“独立自主”,而是充当起了沙俄的“奶牛”和炮灰。1700年,沙皇彼得大帝与瑞典爆发“大北方战争”,彼得大帝以战争为由,剥夺了乌克兰的地方自治权。深感自己被耍了的乌克兰人怒火中烧,愤而与瑞典结盟,充当“带路党”,结果遭遇了沙皇的血腥镇压。在沙俄内部,俄罗斯人自称“大俄罗斯”,而将乌克兰人称为“小俄罗斯”,并在乌推行全面俄罗斯化的殖民政策。这样的民族压迫,当然迟早会遭到反抗。
1917年,沙俄轰然倒地,那边“二月革命”刚爆发,乌克兰3月就立刻宣布独立。独立的乌克兰立刻主动找到沙俄的对手德国,表示愿意提供德国此时最短缺的粮食,换取德军出兵45万,帮他们“摆脱俄罗斯人的奴役”。后来德国战败投降,乌克兰又立刻联系上新生的波兰,结盟共抗新生的苏联。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对“彼得留拉匪帮”这个词应该耳熟能详。这个词说的正是当时乌克兰的彼得留拉政府,但与小说中不同,彼得留拉在今天的乌克兰是被当做头号民族英雄崇拜的,地位甚至高过赫梅利尼茨基,因为乌克兰人觉得彼得留拉在外交上比赫梅利尼茨基聪明——无论找谁结盟,也不能再找俄罗斯了。
然而,趁着乱世折腾半天的乌克兰,最终还是被苏联吞并,并因为上述这段“黑历史”在后来受到了“重点监管”。1932—1933年,由于斯大林的错误政策,乌克兰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饥荒。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科兹洛夫曾指出,全苏在这场饥荒中死亡超过700万人,其中乌克兰人达到了300万-350万。随后乌克兰又成为“大清洗”运动的重灾区。1986年,乌克兰又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可以说,苏联历史上的所有错误,乌克兰都参与了埋单,还往往是掏钱最多的那个。
亲俄不愿,亲西方不能
1991年12月,随着苏联解体,乌克兰在历经数百年磨难后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然而,一个棘手的难题随即摆在乌克兰和世界面前——这个新生的国家究竟跟谁混?
乌克兰的苦难历史已经证明,对于这个处在列强争衡十字路口上的国家来说,想要靠自身实力保障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欧洲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60万平方公里),成为瑞士那样的永久中立国也不现实。想要生存,乌克兰就必须在俄罗斯或西方之间做出选择。历史上被俄罗斯坑苦了的乌克兰,在民意上是无论如何不愿意再亲俄的,但问题是,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俄罗斯在战略上又不能接受。美国兰德智库公司曾发布报告说,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将意味着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增加2000公里对峙线、俄罗斯欧洲部分几乎全部处于北约中短程导弹的火力覆盖之下,俄罗斯经济将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国防负担。
正因如此,俄罗斯与西方曾一度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默契:北约不主动向乌克兰扩展,而俄罗斯则不过分刺激乌克兰的反俄情绪。但这种默契随着2014年俄罗斯单方面宣布“收回”克里米亚半岛宣告终结。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为了打破乌克兰对该半岛的封锁,俄罗斯投入巨资,修建了一座从刻赤半岛通往克里米亚的跨海大桥,让乌克兰以封锁促使克里米亚“回心转意”的计划落了空。因此,大桥甫一落成,不少乌克兰政军界人士就放话说要将其炸毁,俄罗斯随即派出相当强大的海空力量对其防卫。在剑拔弩张之下,双方此次擦枪走火也算实属必然。
以目前的形势看,乌克兰的处境无疑是困难的,虽然自认遭受了俄罗斯“欺凌”,但由于国力差距悬殊,乌克兰声调再高也不敢对俄罗斯动武。不过,俄罗斯也同样难办——该事件的爆发,再一次刺激了乌克兰的反俄情绪,如今的乌克兰,除了东部两个俄罗斯族占主体的州,反俄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乌克兰投入北约怀抱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俄罗斯的国防噩梦即将到来。届时,普京到底打算咋办?
新闻推荐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11月30日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决定取消原定在阿根廷举行的两国领导人会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