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
嫉妒,作为一种普遍为大家所感知的情绪,在生活中时而使自己焦灼不已,时而使自己痛苦不堪。
为什么会有嫉妒心?嫉妒的产生其实源于一种不公平感。我们对“和自己相似的人应当取得与自己相似的成就”始终保持执拗的偏见。我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优秀。因为这样会使自己陷入低水平的自我评价之中。当自我感觉不够好时,那种失落、难过、愤怒、焦虑、自责、痛苦会使自己抓狂。嫉妒,此时就成为了情绪的出口。说到底,嫉妒是一种自我防御,同时,因嫉妒产生打击、报复、处处针对对方并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什么样的人会嫉妒?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应对、处理事情的态度。从小在竞争和苛责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对环境的敏感,对自我的否定,对他人的偏见会加重其嫉妒心。而在民主、包容、多元价值观引导环境下的孩子,较少产生嫉妒之心。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嫉妒的核心是爱的不够。这种爱的缺乏包括自我关爱的缺乏和来自他人、家庭及社会关爱的缺乏。爱缺乏的本质就是不接纳。
如何才能不嫉妒?
当一个人接纳了自我的不足,给自己多一些关爱,多一份自信的力量,就会把嫉妒之心转化成为努力进取的动力。内心就会少一份不满和挑剔,多一份理解和欣赏。
同理,当他人、家庭和社会接纳、包容了个体的种种差异,不再贴上各色标签,用爱的方式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相信每一个个体都会在爱的滋养下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更好的为社会创造价值。
罗素曾经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愿你我的嫉妒之心,在爱的滋养中生发出积极、向上、成为更好自己的动能。愿你我在看清嫉妒的本质后,接纳它,转换它,少一份嫉妒,多一份欣赏。
新闻推荐
韩国媒体3日称,据韩国专家预测,今年韩国社会的合计特殊出生率(一名女子一生所产孩子的平均数)将跌至0.9。这意味着韩国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