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一直处于让人又爱又恨的尴尬境遇。
2011年,一本《虎妈战歌》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媒体和网友们就虎妈蔡美儿教育方式是否可行吵得不可开交。
即便过了五年,蔡美儿的两个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争议也未停止。
有网友这样表示,
2015年,BBC特地启动一个研究项目——《中国老师来了》,这是一次中国教育与英式教育的PK实验。
五位中国教师来到英国汉普郡的一所中学。
他们要完全按照中国教育的方式,对英国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教学。
一个月后,以考试的形式,和英国教育方式下的学生进行成绩对比,以检验教育方式的不同是否会带来成绩上的提升。
最后,中国老师们赢了。
然而,这所中学的校长依然对中国式教育表示怀疑,称其为监狱式学习。
这让毒药君产生了轻微地错觉:国外家长对孩子都是放养的——直到发现一个全欧洲的母亲典范。
这位母亲教育孩子的手段,比虎妈有过之而无不及。
思考其教育方式的同时,毒药君也因为那份窒息的母爱,哭得撕心裂肺。
《童年的许诺》
Promise at dawn
《童年的许诺》改编自法国文学巨擘罗曼·加里的自传小说《我答应》,这部小说也是法国中学生的指定重点读物。
影片由法国电影凯撒奖影帝皮埃尔·尼内、“法国最有气质的女人”夏洛特·甘斯布主演。
纵观夏洛特·甘斯的角色,大多数都与阴暗、暴力、神经质等元素相关。
比如《水泥花园》里的乱伦姐姐。
小yellow片《女性瘾者》的性瘾女。
《女儿国的杰基》中男女通吃的女儿国将军······
在《童年的许诺》中,夏洛特·甘斯布则“正常”很多,饰演了一位控制欲极强的偏执母亲,角色里多了些温情的元素。
演技也备受影迷称赞。
豆瓣评分8.1分。
故事发生在波兰的一个小镇上,8岁的罗曼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以卖女帽为生,但因为他们是俄籍的犹太人,备受邻居歧视。
除了歧视,邻居没事还来个匿名举报,说罗曼母亲走私。
警察来了之后,不问青红皂白,在罗曼家里一通乱砸。
母亲是一个个性非常要强的女人,在公寓的楼下质问是谁告密诬陷。
她对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说:儿子将来会成为法国大使、作家、骑士甚至将军。
然而,邻居们对此一阵耻笑。
这些耻笑对罗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觉得羞辱和痛苦的同时,也激励他取得了后来的成功。
罗曼的母亲也不简单,这次事件之后,她想到了新出路。
她雇佣了一个落魄的群众演员扮演巴黎著名的时装设计师。
然后,四处散发消息:这位设计师将在她家举办沙龙活动。
结果,华沙的所有贵妇都在门外排队。
而这位设计师的名气也给母亲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从卖女帽到开了一家顶级时装店。
有了钱,罗曼母亲就开始着手儿子的教育。
她请了一大堆老师给罗曼上课,包括音乐、舞蹈、射击、礼仪。
但是她与很多中国家长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强势。
罗曼在音乐上没有任何天赋,母亲却逼着他学小提琴,却不允许罗曼学习他喜欢的绘画。
原因很简单,母亲认为:第一,学画画挣不了钱,名与利来得晚;第二,学画画的都英年早逝,比如梵高,35岁就自杀了。
她将罗曼的绘画爱好扼杀在摇篮里。
绘画之路都行不通,罗曼开始转向文学之路。
看到这的时候,我的心里五味陈杂。
一方面,我同情罗曼童年时的那种窒息和压抑。
有多少人不是从小就在父母的期待和安排下做着“正确”的事?
另一方面,我理解父母的这种用心良苦。
龙应台对儿子安德烈说过一句话:
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有选择的权利。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没有一套成熟的社会生存体系时,我们需要适当的指引。
世间万物,自有平衡。童年虽然失去某些东西,但未来我们会获得更多。
当然,母亲对罗曼的教育也有比较特别的一面。
罗曼在聚会上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并为她打了一架。
回到家里后,妈妈没有问罗曼的伤是怎么来的,只跟他说,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你去打架:女人、荣耀、法国。
得知罗曼是为了女人打架,她脸上露出了赞许的表情。
当别人辱骂罗曼的母亲是妓女时,母亲告诉他:我希望你能打到躺在担架上再回家,要像个男人一样为自己的母亲挺身而出。
正因为如此,罗曼没有成为那种处处依赖母亲的妈宝男。
做生意一向都不会一帆风顺。
由于经济形势越来越差,加上客户经常赖账,罗曼母亲的时装店破产了。
看到妈妈的失落,罗曼心里默默许下了承诺,总有一天他会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世界的掌声。
母亲带着罗曼去了法国。
能干的母亲很快找到了工作,两人过了一段平静幸福的日子。
但罗曼步入了青少年时期,开始产生叛逆情绪。
母亲却还是一如既往管束着他,罗曼渴望离家,摆脱母亲的控制。
有时候,父母的爱,是解药,也是毒药。
毒药君想起今年1月份的时候,出过一个新闻事件:北大高才生王猛(化名)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
12年,王猛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就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在父母的长期压抑下,他表示自己的心理也出现问题。
一切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他的“过度关爱”。
此时的罗曼也是如此,想要离开父母,去远方求学。
所以,他去了巴黎求学。
离开了母亲,罗曼彻底放飞自我,抽烟喝酒谈恋爱,忘了对母亲的承诺。
直到看到女友跟别的男人乱搞,妈妈突然来的一通电话,他才清醒。
他开始了创作,有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了报纸上。
随后,连续六个月,罗曼没有任何作品发表。
正当他在母亲的期待下陷入焦虑时,战争爆发了,德国攻占波兰,接下来入侵法国。
罗曼暂时逃离了写作,和其他人一样,征召入伍。
她的母亲激动不已,这下儿子终于可以为国效力,有成为将军的希望了。
母亲不知道的是,罗曼在军队的日子并不好过。
还是因为他是犹太人,他成了军队里唯一没有获得晋升的士兵。
由于得不到重视,法国战败后,罗曼被盟军扔到了非洲,美其名曰后备军。
在非洲的日子,罗曼过得艰难又看不到希望,唯有母亲的信件鼓励着他。
他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写作,每天到凌晨两三点才睡。
此时,他也迎来了重上战场的机会。
在一次空袭中,他和驾驶员都身受重伤,他居然指挥眼睛受伤的驾驶员安全降落。
这是空军历史上首次驾驶员眼睛失明飞机还能成功着陆的案例。
他被戴高乐亲自授予了十字勋章。
与此同时,罗曼的书也出版了。
他像母亲说的那样,真的成了战功赫赫的将军,才华横溢的作家。
战争结束后,罗曼回到了家里。
但他找不到母亲了。
他连着医院一个接一个打听,才知道,母亲早在三年前就因为重病去世了。
罗曼在军队收到的信,都是母亲在临死之前写好的,委托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军队里寄去一封。
因为母亲知道,没有她的鼓励,罗曼是坚持不下去的。
母亲没等到罗曼带着荣誉归来。
父母总是想等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但时间从来不等人,孩子在拼命向前走,父母也在跟死神争分夺秒。
他们还得安慰在现实生活中撞得头破血流的孩子:没事,你慢慢走。
罗曼的前半生都活在母亲的牺牲中。
为了罗曼,母亲放弃了她的演员生涯;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都没改嫁;母亲得了糖尿病,也没有跟儿子说过一句;母亲重病去世,也没有让罗曼从战场上赶回来。
她始终相信:我儿子将来是伟人,我儿子将来会是将军,我们儿子将来会是大作家。
母亲的爱曾经让罗曼想要逃离,但也正是这份令人窒息的爱,让他在颠沛流离的后半生中,一点一滴地接近这些梦想。
而母亲去世后,他的生命就没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影片结尾,也简单回顾了现实生活中罗曼·加里的一生。
罗曼·加里的一生实际上比影片更加曲折传奇,他经历了二战,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得过十字军功章和代表国家最高军事荣誉的解放勋章。
之后,担任过驻波兰大使、驻联合国发言人、驻阿根廷总领事,美国大使。
他写了三十四部小说,两部改编成电影,获得两次龚古尔文学奖(史上唯一一位),堪称法国文坛第一人。
他许给母亲的承诺都实现了。
诚然,母亲去世后,他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去追求的了。
1980年末,罗曼·加里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封“我玩腻了”的遗书。
不可否认,母亲无私的爱,让人潸然泪下,这是促使罗曼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也是造成罗曼最终自杀悲剧的因素之一。
因为罗曼对母亲的爱,也不是任何一个女人可以代替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母亲。
母亲去世后,罗曼的生命大厦就瓦解坍塌了。
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爱有千万种。
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下一次的相聚。
唯有一种爱,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最终的离别。
那就是父母的爱。
当我们某一天为人父母,终将懂得这一点。
趁着还有时间,多陪陪他们。
近期热点
新闻推荐
伴随着“轰隆隆”的摩托车马达声,18岁的杨东踏着它的宝贝坐骑停在了外公家的蒙古包前。他推开蒙古包的门,带着羊肉和牛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