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洲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法国新闻 德国新闻 巴基斯坦 新加坡新闻 大马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尼新闻 缅甸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际时讯 > 正文

确认过眼神 是跟我一起玩梗的人

来源:今晨6点 2018-05-12 08:50   https://www.yybnet.net/

近日,笔者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过生日时收到一只“小猪佩奇”玩偶,博主发了玩偶照片,并配文说:“我也是社会人了!”

不知你看到这条配文的反应是否与笔者相同:“嗯?这又是什么我不知道的梗……”最近一个月,网络好像要被“小猪佩奇”和“社会人”攻陷了。《小猪佩奇》是一部英国早教动画片,讲述了粉红猪小妹佩奇一家的温馨日常。近一年以来,小猪佩奇动画片方言配音、网友戏谑恶搞作品层出不穷,然而似乎一夜之间,人们纷纷玩起了“小猪佩奇社会人”的梗,争当“社会人”,比如在身上画小猪佩奇、贴小猪佩奇贴纸、挎小猪佩奇挎包……你看着是不是很迷糊?网络流行梗怎么越来越难懂了?“小猪佩奇社会人”只是瞬息万变的网络玩梗风潮的一个缩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梗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无论新梗、旧梗,其实都凝结着我们在网络上共同调侃的集体回忆。

从“小猪佩奇社会人”谈起越来越难懂的网络流行梗

“小猪佩奇”为何成为“社会人”的标配?回答这个问题需追溯到“社会人”的起源,即短视频应用“快手”。

“社会人”在字面意义上指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活动的成年人,在“快手”中,它被许多视频播主用来指代行事彪悍、人狠话不多、不屑遵守社会规则的人。“快手”上有位“社会人”播主把“小猪佩奇”的形象“纹”在了背上,从此带动“小猪佩奇社会人”在“快手”上的流传。“文身”象征反叛,符合“社会人”的特点,而卡通角色单纯可爱,纹其在身上制造了有趣的反差。随着这一梗的流行,关于小猪佩奇的顺口溜与表情包亦应运而生。“小猪佩奇社会人”的梗也从快手、抖音流传到用户基数更大的微博、微信上。

对于不玩快手、抖音的人来说,第一次接触这个梗时看不懂也在所难免。

像这样曾在某段时间流行的梗还有很多,近的有“蓝瘦香菇”“Freestyle”“疯狂打call”,稍远一点的有“感觉身体被掏空”“然并卵”“十动然拒”,更远的还有“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新梗的层出不穷伴随着一批批老梗的偃旗息鼓,梗的迭代速度之快,让人们仿佛永远都摸不清明日会流行起什么新梗,而老梗随着新梗的爆发又会自然消失。

这是当下网络文化的常态,人们追求新鲜事物,但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玩梗”?梗的更新速度为何越来越快?

“玩梗”的心理基础游戏需求与归属感

“梗”最初是“哏”的误写,意思是好笑的桥段。提起一个梗时,若对方能迅速会意,你也许惊喜:我们是同道中人。因为未接触过相关事物的人只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梗”背后蕴含了两类社会心理需求,一是游戏需求,二是社会归属需求。

“玩梗”中的“玩”字体现了抛梗、接梗是一种游戏行为。人天生喜好游戏,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率先提到,游戏先于人类和人类文化存在,文化和文明产生于游戏,并且其本身就是游戏。受赫伊津哈影响,英国学者史蒂文森在《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中提出:“大众传播最好的一点是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的游戏之中,也就是说它让人快乐。”这被国内的传播学学者刘海龙整理为“传播是游戏”的研究范式。

人们沉浸在“玩梗”的快乐与满足中不自觉完成了梗的传播,并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现实生活里积攒的压力也得到短暂释放。在游戏需求外,还有社会归属感起作用。当一个“梗”蔚然成风后,如果跟不上“潮流”的节奏,个体可能会产生被群体抛弃的心理错觉。对常年沉浸于网络之中的人而言,为了保持社会归属感,个体会选择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小猪佩奇社会人”最初能在快手上流行,与快手用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身份认同建构不无相关。据腾讯企鹅智酷短视频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快手的用户多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半数以上用户生活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四线以下城市和地区,这些用户占到了总用户量的61.2%。

相较于一二线城市的网民来说,很少在网络上听到他们的声音。而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需求,却缺少构建共同线上社区的平台,快手早期“不服务明星,只服务普通人”的产品策略,刚好契合了他们的表达诉求。表达是为了沟通,沟通的实质是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而构建社会认同和归属。信息获取、传播习惯可用于划分群体,如使用微博的人可统称为微博用户,每个群体内部或许都有专属于圈内的特殊的梗。

在互联网还未普及时,少有梗能风行全国。因为群体互动受制于地缘或亲缘关系,人若不能实现互动,梗便无法传递到群体外,于是梗的更新速度自然无法与今日比肩。

“梗”的传播与迭代边界模糊的线上社交与多元社交应用

然而线上社交打破了上述限制,互联网上的群体因媒介或兴趣而大量集合。但因个体爱好的多样与多种社交平台的应用,这些群体间的边界非常模糊。

个体因某种爱好关注某一个人,便可获得关注对象所在的另一圈子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为××打call”等饭圈(粉丝组成的圈子)梗能成为全网流行的梗的原因所在。

而据腾讯企鹅智酷95后社交网络图谱调查显示,聊QQ、微信、发空间、刷微博、逛贴吧、潜水豆瓣、玩陌陌,这一套社交网络行为基本涵盖了当下互联网最主要的社交应用(包括即时通讯软件及社交平台),而95后正是这套“社交网络组合玩法”最活跃的实践者。

此外,据腾讯企鹅智酷短视频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分别有56%的抖音用户和41.1%的快手用户因在其他社交网络上看到别人发的内容才想要使用抖音、快手应用;而且随着抖音、快手的发展,抖音快手的用户重合度越来越高,2017年3月有三成抖音用户也使用快手。

两份数据报告证实了不同社交应用间存在人群交叉,在线上社交中,群体间并不存在森严边界,因此梗能够在群体间流动。

也许你会觉得现在网络上的梗越来越难追,估计也因你不常使用新流行的社交应用。但身处圈外的你也能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其他类型的网络群体,这些群体又代表了不同的线下群体,象征着不同群体文化的梗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演变,构成了与传统时代截然不同的“融合文化”景观。多元的社交应用和多元的群体参与到梗的生产传播过程当中,梗的更新速度便因此突飞猛进。

回望网络兴起的这几年,梗经历了早期的“斑竹”(版主)“抢板凳”(第一个留言)“5555”(表示“哭”),后来又出现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来源于电影《天下无贼》)“杯具”(来源于易中天“百家讲坛”演讲)“打酱油”(来源于某采访,引申义为“不关我的事情”),再到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种种难懂的新梗……

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发展,新梗的出现速度越来越快,无论新梗旧梗,它都是我们在网络上活跃时留下的痕迹,是在社会归属需求指导下的行为实践,每一个被人们广泛讨论的梗,都凝结了我们共同在网络上调侃玩梗的集体回忆。万斋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新加坡表示乐于成为举办地

新加坡外交部10日晚发布公告说,新加坡乐于成为6月1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的举办地。公告说,新加坡希望此次会晤将提升朝鲜半岛的和平前景。当天早些时候,特朗普通...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确认过眼神 是跟我一起玩梗的人)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