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不仅咖啡可以浓缩,如今连纸质书都可以“浓缩”后速读。
最近,一款名为“getAbstract”的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你只要登录网站并通过邮箱注册,一套厚厚的大部头作品,网站就会替你迅速概括好内容,浓缩出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一目了然。
比如一本名为《偷走快乐的五大盗贼》一书,就被浓缩成了这些内容:领导力培训专家约翰·伊佐认为,愉悦与快乐是每个人该有的自然状态——在一次8个月的假期里,他走上了西班牙的圣地亚哥之路,并在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住了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偷走人们快乐的“五大盗贼”,即“控制、自负、觊觎、消费和安逸”。
对于“浓缩书”的出现,不少网友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对此,你怎么看?你支持“浓缩书”吗?在本期“争鸣”中,既有专业写书人、专业教书人,也有兼职“浓缩书”作者的专业书评人——有趣的是,反而是“浓缩书”的作者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欲知分晓,敬请浏览。
“浓缩书”只能教给我们“术”□宋晨希
刘依佳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每天的时间被无限分割,切成了无数的小块,很难拿出一整块时间,静下心深入做某一件事。于是,填补人们碎片化时间的产品就应运而生。
“浓缩书”就是其中的一类。“浓缩书”之所以大受读者的喜爱,就在于它既可以不占用人们太多的时间,又可以解决人们的“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几乎成了现在都市白领的流行病。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几乎深入人们的骨髓——如果我不努力工作,不掌握最新的技术,那么我的职位可能随时都会被他人取代。
可是,“浓缩书”真的能让我们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吗?答案是也许能,但你获得的也许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所谓“知识”,更多的是指向一种信息或者一种技能。如果我们仔细去看那些“浓缩书”的内容,会发现里面大多是时间管理、自我激励、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主要是告诉你,面对困难应该如何解决,面对压力该如何缓解,等等,有点像我们俗话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虽然有些人讲话喜欢迂回、绕圈,但是对于知识的需求则特别直接。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一种技能,从而达到通过考试或者升职加薪的目的。人们不喜欢去了解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一项技能或者技术的产生过程,他们只想知道“我该如何操作”,即从不关心“授人以渔”,而只是关注如何“授人以鱼”。
“授人以鱼”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在行有余力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更应该关注“智慧”。“智慧”就是对你思维方式的改变,比如,当你遇到一件事,你会发现它还有另一种思考的角度。“智慧”看似无用,却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大用。“知识”可以须臾得到,但是“智慧”却需要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知识和大量的人生阅历,并把它们积淀在内心里才能得到。
因此,“浓缩书”很难提供给大家“智慧”。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智慧”,我们就应该去读文学名著、哲学书籍。有人说,读一本文学名著,其实就是过了一遍别人的人生,体会了一遍别人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们经历了许多人生,我们也就学会了从中寻找一个最有效的办法解决我们自己的困境。如果我们读了一本哲学书籍,那么我们就能看到自己问题里面最本质的东西。当我们具备了这些能力,一个人就很难被取代,自己也可以活得更加明白。
我认为,“浓缩书”不是不好,它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肯定是它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但是,我们应该还要意识到,“浓缩书”交给我们的只是“术”,要想获得“道”,还是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经典名著,跟着作者的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遍。
偶一读之又何妨□王清铭
读书,历来有精读与泛读之分。一些精华的书要细嚼慢咽,含英咀华;一些书则应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鲁迅先生就说过,读书要广泛涉猎,“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精读与泛读不可偏废。著名作家秦牧说读书,既要有“牛嚼式”的精读,也要有“鲸吞式”的泛读。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强调快节奏的泛读,并不意味着忽视细细研读体味的精读。博与专是相辅相成的。
把“浓缩书”说得一文不值的人,非常武断地把精读和泛读割裂开来。浓缩的不一定都是精华,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读一些“浓缩书”,能够快速地“观其大略”,浏览后才知道有无精读的价值,若无,就学陶渊明读书的“不求甚解”。如果什么书都去精读,只能如庄子所说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收获有限,效率也不高,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脱节之嫌。
那些反对“浓缩书”的人喜欢用“吃”来作比喻,说读书如吃饭,读“浓缩书”如服用营养胶囊,“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其实,精读和泛读更像主食和辅食,主辅食的完美搭配,摄入的精神营养更全面均衡。况且,一些书知味就可以了,撑破肚皮全部吃下去,了解的也只是色香味而已,无效重复的精读耗了时间,损害了身体。《吕氏春秋·察今》说:“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的味道。泛读应属于这种体验,不完全是枯燥、单调的。
“getAbstract”网站上浓缩的图书,大多是方法类或说明类的,更适宜泛读。“浓缩书”已经提供了阅读指南,我们何必都去翻阅原书,自己去“摸索道路”?花费很多时间,却往往劳而无功而又毫无头绪。浏览之后,我们还要甄别哪些书浅尝辄止,哪些要“熟读精思子自知”。该精读的书,就要“旧书不厌百回读”,毕竟“浓缩书”只是一种知识中介,别人嚼过的馍也不香。
区分书籍的类别是一种智慧。文学类等书籍,按白居易的话说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一类的“浓缩书”“精华本”“缩写本”等提供给读者的,只是干枯的枝干,读者要观赏语言葳蕤的枝叶、声韵绚烂的花朵和意义丰硕的果实,就要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贾平凹《游戏人间》一书中写到一件事:他读鲁迅的书,读到“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后来他在《好的语言是什么》道破流泪的原因:他从鲁迅的这句话中读出一种寂寞、无聊、苦闷、无奈的情绪,这与他当时无路可走的心境契合,让他情动于衷。如果贾平凹读的是缩写本,很难有这样的共鸣,如果是“浓缩书”,估计鲁迅这句话都要被删减了。
《偷走快乐的五大盗贼》这样的书,读“浓缩书”大概就能知道盗贼是什么、怎样赶走盗贼等;如果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非得精读不可,否则眼中满地都是六便士,却不能跟毛姆一起抬头,看见月亮!
泛读与精读要有机结合,读一点“浓缩书”又何妨?但如果只读“浓缩书”,思想、视野和情感体验等也会被压缩,得不偿失。
应运而生的“浓缩书”□郑连根
时代的发展会产生新旧更迭,“浓缩书”应该说就是互联网时代所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
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虽然比以前大大便捷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可是,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大多数的人还是没办法像以前一样,用“细嚼慢咽”的方式,细细品读一部一部的大部头书籍。于是,“浓缩书”应运而生。“浓缩书”将大部头的作品“浓缩”成简洁的版本,让人们能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的阅读,这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要求。
就阅读效果而言,“浓缩书”当然不能与传统读书方式相提并论。一个人花两三天的时间逐字逐句地读完了一本书,和他花二三十分钟的时间读了一本书的浓缩版,两种方式,谁能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意图?答案显然是前者。可是,问题还有另一面:这两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浓缩书”节约了人们的时间,让大家快速地获取了一本书的核心信息。当今时代,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在相当多的人不愿或不能在投入大量时间成本的情况下,读“浓缩书”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浓缩书与传统书籍的不同呈现方式,有点像快餐与满汉全席。满汉全席当然非常好,可是成本太高,不是绝大多数人能消费得起的。快餐就不同了,它可以用标准化的流程批量生产,价格和口味也能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所以说,衡量一个东西是不是好,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去考量,而是要综合评估。对待“浓缩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浓缩书”的阅读效果不如传统书籍就将其一棍子打死,还要看到它在节约时间上的巨大优势。我们甚至可以说,“浓缩书”顺应了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某种大趋势,满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需求,它是这个时代催生出来的一个新的“文化物种”。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读“浓缩书”和读原著之间并不矛盾,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更大的可能是互相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有些人先读“浓缩书”,读了之后感兴趣,就再去细嚼慢咽地读原著。在这样的情况下,“浓缩书”实际上起到的是帮助读者筛选图书、推介图书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把“浓缩书”看成是互联网时代的图书推介会。如此说来,“浓缩书”也算是传统阅读所衍生出的一个“上游产品”。它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作为人们整个阅读链条中的一环而存在。当它独立存在时,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当它成为整个阅读链条中的一环时,我们说它也能成为全民阅读的新助力。
新闻推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观念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儿童友好型设计的潮流开始蔓延。比如,有的社区内部项目使用涂鸦的方式突出通向学校和游乐场的危险路段;有的城市则专门针对儿童安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