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玲
应侄女之邀来英国,第二日一大早就前往位于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正北方向的英国国家美术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成立于1824年,建馆之初仅有38幅作品,现在已收集收藏从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2300多件绘画作品。由于收藏作品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特展是收门票的)。这座美术馆每年参观人数高居世界各知名美术馆年参观人数排名的第四位(约460万人次),仅次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馆。
进入英国国家美术馆,美术馆按建筑布局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部分,所有作品均按年代顺序展出,每幅作品都标有所属世纪以及编号。我租了中文讲解的云导游,看到哪个世纪的某一幅作品便按下号码,就能听到用中文详细讲解这幅作品的年代、作者、作品名称和作品的创作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文化背景等。在美术馆内,前来参观的各国游客络绎不绝,大多数观众都是以观看欣赏为主,也有很多学子停留在画前认真学习临摹。因时间有限,我无法在每一幅作品前都驻足停留。因参观者众多,在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作炭笔素描作品《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时,画前人头攒动,只能远眺,未能近观,让人好不遗憾!全盛时期的作品有意大利及日耳曼时期的绘画,还有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之间荷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绘画。
站在大师原作前近距离接触,似乎能听到画家的呼吸,看到画家作画时的模样,精湛的技艺无不让人敬畏、感动。不同时期的作品让人能感受到不同时期历史的气息,让人去体验不同时期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几个小时的“历史穿越”已令我体力不支,疲惫不堪,但每当走进另一个展区看到那么多耳熟名详的名作时又让我眼前一亮,赶紧振作精神,继续参观。站在大师的作品前,技法的精湛,风格的多样,思想的深邃,让人流连忘返,久久不忍离开。
离开英国国家美术馆时,已是暮色沉沉,回头再看这座美术馆,真是感慨万千。这座美术馆石材的建筑墙面,柱子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古朴厚重。里面陈列的美术作品,承载着大英帝国及欧洲国家几个世纪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两千多件藏品绝大多数都是由私人藏家所捐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在英国的街道、广场、公园,美术馆是人群最密集的地方,它是审美的大课堂。美术博物馆里的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文化、了解历史、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培养素质。收藏家的作品捐献美术馆,赠予它更大的社会价值,所有的百姓走进美术馆,接受着文化艺术的洗礼,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美术馆向整个社会散发着巨大的艺术气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回过头看看我们自己,收藏工作才刚刚开始,许多私人藏家还在为利追逐,在小我的圈内汲汲营营,而大多老百姓则在“吃饱饭”后穿梭于商场、餐馆、娱乐场所。国内美术馆很少有价值高、成规模的藏品陈列,美术馆的定位还只是停留在为一小部分专业人员举办展览,什么时候能让更多老百姓走进美术馆真正享受精神的盛宴,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虽然看到差距很大,但在学习和对比之下心中也有了一座灯塔,并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新闻推荐
12月16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一名商贩在“加纳制造”街头市集上兜售墨镜。当日,首届“加纳制造”街头市集在阿克拉开幕,800余家参展商在市集上展示了服装、食品、家具、艺术品等各类“加纳制造”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