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圣胡安号曾在2014年进行过一次改装和延寿,阿根廷海军计划让其再服役30年。
当地时间15日,阿根廷载有44名船员的圣胡安号潜艇失踪。最初,阿根廷海军表示前后收到7次疑似来自潜艇的求救卫星信号,但这一最初令人振奋鼓舞的消息随后被证明是假的。
20日一早,阿根廷海军又表示搜救船在南大西洋侦测到失联的阿根廷潜艇发出的声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一度报道称,这些声音似乎是有人用工具敲打潜艇的船体,希望吸引到搜救人员的注意。
21日的最新报道显示,这些声音信号并不来自于人为,而是海洋背景噪音或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
潜艇噪音可以是影响其静音效果的致命杀手,但有时,也可以是唤醒生机与希望的法宝。
但是,在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中,这一希望正在越发渺茫。
[八国搜救] 反潜利器也没找到一丝踪迹
搜救失联潜艇,首先是“搜”,其次才能谈“救”。
从近几日各方搜寻圣胡安号所动用的力量规模与遭遇的困难挑战来看,其难度丝毫不亚于一场标准的反潜战。
目前,美国、智利、巴西、秘鲁、挪威等8个国家已经参与搜救行动,这其中就包括阿根廷曾经的“宿敌”英国。至少有20多艘舰艇和20余架飞机在失联海域进行搜寻或在附近集结,其中不乏美国的P-8A、P-3C等闻名于世的先进反潜机型。
这些反潜机携带有先进的磁异探测仪、对海搜索雷达、无线电信号侦听等设备,理论上可在数小时内对数十万平方公里海域进行搜索;而在海面搜寻的阿、英、挪、巴等国的驱逐舰、巡逻舰、科考船等平台,也均携带有不同的主/被动声纳等专业水声侦听设备。
但是,就是这些几乎汇聚目前最先进反潜平台的海空力量,在对186平方英里(约合482平方公里)长水域达数天的搜索中却屡屡出现差错,甚至连潜艇是否还漂浮在海面都无法判断。
“迄今为止,搜寻力量还未收到潜艇发出的确切信号,所以目前最困难的地方是不知道潜艇在水面、水下,还是通气管状态下。”海军问题专家石宏指出。
根据阿根廷海军公布的信息,潜艇失联海域位于南纬40度附近的南大西洋海域,地理上位于盛行西风带,常年风大浪急。在前几日的搜索中,浪高均在6米以上。而据CNN最新报道,未来几日,这一地区还可能出现强风。
[最坏结局] 氧气或耗尽已失动力沉海底
从圣胡安号15日失联到21日仍然没有踪迹,已经过去7天时间,目前潜艇上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
据《每日电讯》报道,该潜艇上的食物、氧气和燃料足够船员在海面上存活90天左右。但如果潜艇沉没,氧气只能维持7天。阿根廷海军发言人巴尔比20日表示,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潜艇可能将在两天内耗尽氧气。
据报道,潜艇船员的生存时限取决于他们在水下已经作业了多久,以及他们在潜艇失去动力后如何应对。对于船员来说,放慢呼吸频率可以减缓氧气消耗。然而,在紧急情况下,常人很难做到如此,“估计船员会通过减少活动和说话的方式来保存氧气。”
随着氧气的消耗殆尽,一氧化碳浓度上升,窒息将成为船员们面临的首要生命威胁。船内氧气供给主要来自容器储备或通过电解系统生成,如果潜艇动力不足,将会影响氧气供给。除了缺氧以外,如果被困潜艇的一间船舱内进水,空气不断压缩还可能引发起火和其他事故。
《纽约时报》19日引述美国海军一名退役的潜艇指挥官的话说,潜艇要么因失去动力在海面漂浮,要么已沉入水下。不过,尽管阿根廷海军还未正式排除潜艇漂浮在海面的情况,但是这一概率正迅速减小。
“在已经搜寻多日,且海面风浪很大的情况下,潜艇在海面漂浮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为风浪本身也可能将潜艇打翻,何况是一艘不大的潜艇。”海军问题专家石宏认为。
分析指出,潜艇长时间失联且不见水面踪迹,在不考虑爆炸起火等会导致潜艇损毁或人员丧生的情况下,潜艇很可能已沉入海底,并失去动力等待救援。
海军问题研究人员徐依航表示,“如果船员仍然生存,那么失事海区的水深极可能超过百米,因为在这一深度下,潜艇的自我救援能力无法展开,艇员也无法从鱼雷发射管爬出上浮,利用个人应急救生装置脱险。”
[解读]
搜救潜艇为何这么难
潜艇在航行过程中,根据其航行状态,可大致分为水面航行或漂浮状态、通气管状态和下潜状态三种状态。针对不同状态,搜潜方式与步骤也不同。
如果潜艇在水面航行或漂浮,那么参与搜救的力量就可用雷达、光电探测系统和机组人员目视进行搜索。
一般海况下,雷达探测距离较远,反潜巡逻机可在上百公里的地方发现水面航行或漂浮的潜艇;探测到相关信息后,飞机就可朝疑似失联潜艇飞去,并在二三十千米的地方用光电探测系统再次确认;最后,飞机会飞抵目标附近上空,以便机组人员进行目视确认。
如果潜艇在通气管状态下航行,搜救的力量也可使用雷达、光电探测系统和机组人员目视进行搜索,但因为潜艇只露出雷达反射面积极小的通气管,雷达的探测距离要缩小很多。
以此次参与搜救的美国海军P8A反潜巡逻机为例,其对水面航行潜艇的探测距离超过150千米,而对通气管状态下的潜艇探测距离只有50千米左右。光电探测系统和机组人员目视发现通气管的距离也会有所降低。在大风大浪下,由于目标太小,发现难度会明显增加。
如果潜艇处于下潜状态或坐沉海底,那么搜救力量就只能靠各种水声或磁异探测设备,如主动声呐、被动声呐,或投放声呐浮标等方式搜索。但是,如失联潜艇不主动发信号或产生识别性较强的声波,那么搜寻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在这种情况下,搜救力量就只能主要依靠主动声呐,但主动声呐探测距离一般只有十几千米,不像被动声呐可以探测到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外的潜艇噪声。”海军问题专家石宏指出。
分析指出,潜艇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其动力系统。如果动力丧失,其可探测性将会大大降低。何况,茫茫大海绝非安静的所在,其背景噪音非常复杂,岩礁、礁石、海洋生物如鲸、海豚、鱼群等都会干扰声波的反射。从这个角度看,搜潜反潜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等报道)
新闻推荐
新华社维尔纽斯11月20日电(记者郭明芳)为庆祝联合国世界儿童日,立陶宛总统格里包斯凯特20日特地邀请孩子们到总统府,让他们过一把“总统瘾”,当一回“总统顾问”。据立陶宛总统府消息,这群总统“小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