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开世界 帧深入内心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本报特约撰稿人杨文秀
电影美学的革命和电影技术的革新往往是一对双胞胎。近期引起热议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导演李安创造性地使用了帧的高帧率拍摄技术。帧究竟意味着什么?高帧率电影技术的变革,是否真的能够带来不同寻常的视听体验?这是技术噱头还是美学革命?
带着这些疑问首先回到影片的内容。影片表面写一场战争的中途休场,实际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条浮线从一场颇有争议的战争慢慢地延伸,逐渐探入一个小战士的内心。比利·林恩是一个新时代的非典型角色,和近年来银幕上流行的“徜徉在灰色地带”的复杂型人格相比,这个岁的德州大男孩展示出了超越常规的高大正面形象。这是一个年轻的英雄,为了保护姐姐挥起拳头、为了家人走上战场、为了拯救战友而不惧牺牲,保持着从生理到心理的高度纯洁。创造一个阳光正面的少年英雄当然不是李安的目的,帧的技术落点恰好就在这里发挥了作用。
高帧率是指以每秒帧以上的画面频率拍摄电影,李安将电影帧数大幅度提高至帧,使得肉眼所见的画面极其逼真流畅。戈达尔将电影称作“每秒格的真理”,帧想要表达的高饱和度的“真理”并不指向比利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物的“意识流”。高帧频的画面异常清晰,演员表情的微妙变化、每一帧眼神的流动掀起的内心暗流都被敏锐捕捉,如此,比利·林恩在这场短暂的休息中的心路历程就无所遁形,极度真实地冲击着观众。
短暂的中场休息从比利的视角延展开,反复冲击着比利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战争被剥离了特有的题材标签,在比利的精神受到外界刺激的瞬间来回切换。比利以及战友们参加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五花八门,充满了屈从现实的无奈,传递出生活高于战争这样一个陌生化主题。高帧率画面产生了抽离和抓拍的效果,把记者、经纪人、大老板、拉拉队员、剧场工人、普通观众对英雄的好奇、利用、崇拜、敌视和侮辱强制投射到措手不及的比利心中。面对这场“审判”,他的反应和内心的暗涌借助帧技术,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帧的独特美学表达十分有限。因为条件限制,只有少数大城市的寥寥影院能够实现帧/4k/3D技术的全方位覆盖,因此3D技术为打开人物的微观世界起到了关键作用。3D技术的核心在于突破二维画面呈现出立体效果。片中的两个高潮段落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强化了人物思维的“立体”流动过程。影片中的视听高潮段落中场秀表演高度还原了年前Destiny’schild(“天命真女”组合)的NF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感恩节中场秀表演。不同的是,李安用比利的视角来展示这场秀,观众惊讶地发现,原版秀的狂欢盛世场景变异成了一场提前预谋好的精神围剿战役,3D效果强化了这场秀全方位对比利精神的刺激,B班的战士在台上如同提线木偶。这种残酷在随后的静态场景中被再度强化。大老板企图廉价购买B班的战争故事,3D效果配合着人物的大特写镜头产生了突破画框的效果,动态的精神刺激和静态的精神压迫被3D效果直观地呈现出来。
当更多的电影会运用帧和3D去展示动人心魄的视听奇观时,李安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看得无比重要,这当然是美学对技术的胜利。
新闻推荐
崔顺实否认与朴槿惠“共谋”据新华社首尔月日电(记者杜白羽耿学鹏)韩国总统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关键人物崔顺实日面对国会国政调查特别委员会委员审问时否认与总统“共谋”,并表示“做好了服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