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河北邢台地震50周年,也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在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接受记者采访,回应四大地震热点话题。
【一问:我国地震形势如何?】
今年3月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频发,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全球强震频发的态势对我国地震活动有什么影响?
潘怀文介绍,从近期看,我国大陆1到4月共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总体看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从全球强震活动看,今年3月以来全球7级地震多发,近一个半月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这种活动频率已经超过了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的平均频率。这些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西两端及环太平洋地震带,显示我国周边动力作用增强,有利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起伏。
“但必须指出的是,全球强震连发对我国地震没有明确的预测意义。一个地区是否发生地震,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是否具备发生地震的条件,周边环境只起到应力触发或扰动作用。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主要还是受自身应力积累规律的影响。”他说。
潘怀文指出,自2004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大震频发。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强震频发的格局还将持续,全球确实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大陆及西部边境附近100千米范围内自2001年以来已发生1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3次8级地震,也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
据介绍,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特点一是地震多,我国大陆每年平均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3到4次6级以上地震、0.7次7级以上地震;二是强度大,20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20次8级以上地震,仅有3次位于大陆内部,均发生在我国大陆及边缘;三是分布广,我国大陆有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20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12个省份发生过8级以上地震;四是震源浅,我国大陆94%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40公里,对地表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就比较强烈。
【二问: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究竟如何?】
地震预测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如何?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30多次不同程度短临预报成功的案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减灾效果。”潘怀文说,我国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的地震预测预报思路,发展了多学科综合方法,建立了年度、年中、月、周常规会商和紧急、加密、专题震情会商的工作机制。
他说,目前地震预测科学水平总体较低,但十年尺度的中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1到2年内的中期预报可以确定年度地震危险区,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相对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准确率约在30%;短期和临震预报更为困难,目前仅能对少量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有一定实效的短临预报,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99年岫岩5.4级地震的成功预测,主要基于逐步增强的前震活动。
“地震预报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我们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报。这就是地震预报的现状。”潘怀文说。
当强震发生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震区是否还会发生更大地震。潘怀文介绍,统计显示,在我国大陆的地震中,主震-余震型、孤立型共约占80%,也就是说80%的地震之后不会发生更大地震。
【三问:我国防震减灾的重点区域有哪些?】
潘怀文介绍,根据我国中强以上地震及活动地块的研究,我国大陆及邻区可以划分出青藏、西域、南华、滇缅、华北、东北亚等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拉萨、祁连、滇西、天山、东北、燕山、南海等22个Ⅱ级活动地块。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大陆所有8级以上地震和86%的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块的边界上。
“基于强震活动的构造块体划分,通过地震和震害预测的研究,考虑到地震致灾因素、人口密集程度等情况,我们确定了防震减灾的重点地区,如纵贯我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新疆地区的天山地震带、大陆东部的张渤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等,要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和实效。”他说。
当前,我国地震监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网络。我国目前有32个区域级测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级测震台网中心,实时汇集和处理1098个地震观测台站的资料。台站间距集中在50至80公里。
“目前我国的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水平。”潘怀文说,在地震监测能力方面,对国内地区整体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人口密集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等重点区域达到1.5级甚至1.0级以下。地震速报可以在震后1到2分钟内给出自动速报结果,10分钟内给出正式速报结果。
【四问:我国地震预警工程有何进展?】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不同,是指在大地震发生以后,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快速发布警报信息。
潘怀文表示,地震预警作用重大,日本的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秒,地震死亡人数能减少25%;预警时间为5秒,死亡人数能减少80%。但其局限在于震中附近地区是预警“盲区”。
他介绍,我国的地震预警起步较晚,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两个示范性地震预警台网,即首都圈地区预警台网和兰州地区预警台网。
据介绍,2015年我国在京津冀地区、福建沿海地区以及川滇地区启动了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同时在广东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以10至15公里平均台站间距建设密集型地震预警观测网络,针对社会公众、学校和特殊行业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示范,力争能在震后5至10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
潘怀文透露,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工程目前已完成总体研究规划,以及预警台站的台址勘选工作。在项目完成建设后可实现公开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今年是河北邢台地震50周年,也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在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接受记者采访,回应四大地震热点话题。
【一问:我国地震形势如何?】
今年3月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频发,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全球强震频发的态势对我国地震活动有什么影响?
潘怀文介绍,从近期看,我国大陆1到4月共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总体看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从全球强震活动看,今年3月以来全球7级地震多发,近一个半月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这种活动频率已经超过了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的平均频率。这些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西两端及环太平洋地震带,显示我国周边动力作用增强,有利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起伏。
“但必须指出的是,全球强震连发对我国地震没有明确的预测意义。一个地区是否发生地震,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是否具备发生地震的条件,周边环境只起到应力触发或扰动作用。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主要还是受自身应力积累规律的影响。”他说。
潘怀文指出,自2004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大震频发。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强震频发的格局还将持续,全球确实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大陆及西部边境附近100千米范围内自2001年以来已发生1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3次8级地震,也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
据介绍,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特点一是地震多,我国大陆每年平均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3到4次6级以上地震、0.7次7级以上地震;二是强度大,20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20次8级以上地震,仅有3次位于大陆内部,均发生在我国大陆及边缘;三是分布广,我国大陆有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20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12个省份发生过8级以上地震;四是震源浅,我国大陆94%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40公里,对地表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就比较强烈。
【二问: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究竟如何?】
地震预测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如何?
“近几十年来,我国有30多次不同程度短临预报成功的案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减灾效果。”潘怀文说,我国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渐进式的地震预测预报思路,发展了多学科综合方法,建立了年度、年中、月、周常规会商和紧急、加密、专题震情会商的工作机制。
他说,目前地震预测科学水平总体较低,但十年尺度的中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1到2年内的中期预报可以确定年度地震危险区,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相对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准确率约在30%;短期和临震预报更为困难,目前仅能对少量特殊类型的地震做出有一定实效的短临预报,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99年岫岩5.4级地震的成功预测,主要基于逐步增强的前震活动。
“地震预报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我们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报。这就是地震预报的现状。”潘怀文说。
当强震发生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震区是否还会发生更大地震。潘怀文介绍,统计显示,在我国大陆的地震中,主震-余震型、孤立型共约占80%,也就是说80%的地震之后不会发生更大地震。
【三问:我国防震减灾的重点区域有哪些?】
潘怀文介绍,根据我国中强以上地震及活动地块的研究,我国大陆及邻区可以划分出青藏、西域、南华、滇缅、华北、东北亚等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拉萨、祁连、滇西、天山、东北、燕山、南海等22个Ⅱ级活动地块。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大陆所有8级以上地震和86%的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块的边界上。
“基于强震活动的构造块体划分,通过地震和震害预测的研究,考虑到地震致灾因素、人口密集程度等情况,我们确定了防震减灾的重点地区,如纵贯我国大陆的南北地震带、新疆地区的天山地震带、大陆东部的张渤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等,要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和实效。”他说。
当前,我国地震监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网络。我国目前有32个区域级测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级测震台网中心,实时汇集和处理1098个地震观测台站的资料。台站间距集中在50至80公里。
“目前我国的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水平。”潘怀文说,在地震监测能力方面,对国内地区整体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人口密集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等重点区域达到1.5级甚至1.0级以下。地震速报可以在震后1到2分钟内给出自动速报结果,10分钟内给出正式速报结果。
【四问:我国地震预警工程有何进展?】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不同,是指在大地震发生以后,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快速发布警报信息。
潘怀文表示,地震预警作用重大,日本的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秒,地震死亡人数能减少25%;预警时间为5秒,死亡人数能减少80%。但其局限在于震中附近地区是预警“盲区”。
他介绍,我国的地震预警起步较晚,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了两个示范性地震预警台网,即首都圈地区预警台网和兰州地区预警台网。
据介绍,2015年我国在京津冀地区、福建沿海地区以及川滇地区启动了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同时在广东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示范区建设,以10至15公里平均台站间距建设密集型地震预警观测网络,针对社会公众、学校和特殊行业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示范,力争能在震后5至10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
潘怀文透露,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工程目前已完成总体研究规划,以及预警台站的台址勘选工作。在项目完成建设后可实现公开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新闻推荐
3月19日,在位于哥伦比亚卡利的家中,奥斯卡·巴斯克斯·莫拉莱斯(左)与一名非盈利组织的代表交谈。该组织将帮助他减重。5月16日,44岁的奥斯卡·巴斯克斯·莫拉莱斯被送往医院接受胃内水球植入手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