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11”事件13周年前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宣布将对极端武装“伊斯兰国”实施“系统的”空袭,包括对该组织在叙利亚境内的目标采取行动,以求将其削弱并最终摧毁。
虽然奥巴马的讲话充满“铿锵有力”的词汇,但细究之下不难看出,其核心只有两层意思:一是“伊斯兰国”已经发展壮大到美国无法坐视不理的程度;二是美国不愿派遣地面部队再次直接卷入战争。
很明显,奥巴马在美国记者被害事件后,既想显示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力量和意志,赢取民众支持,但同时又不愿重蹈其前任覆辙而深陷战争泥潭。
美国对于深陷战争泥潭的恐惧,源于久拖不决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总统之初就表示要摆脱伊战这个负担,2011年底美军撤出伊拉克后,他更是对伊拉克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在今年8月8日批准对伊空袭时,奥巴马也表示“不会重返伊拉克”。这种“逃避”心态也导致了,当前的美国中东政策缺乏积极应对的长期战略,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应激反应”式的临时措施。
迄今为止,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主要手段是空袭、武装当地派别以及试图联合反恐盟友,而这些行动既无长远时间表,又无阶段性目标。这些“隔靴搔痒”式的措施显然难以最终摧毁在某些方面比“基地”更有能力、更具野心的“伊斯兰国”。
目前,“伊斯兰国”的控制区域横跨叙利亚和伊拉克,约占两国各三分之一的面积。而这两个国家正是因为美国的插手才变得动荡不止、战火连绵,从而成为了“伊斯兰国”的发源地和成长沃土。“伊斯兰国”首领巴格达迪就是在美军入侵伊拉克后投身“基地”组织的伊拉克分支机构,开始其恐怖主义生涯的。随后,美国又要求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下台,并暗地向该国反对派提供财政甚至武器援助,使得叙利亚内战久拖不决,“伊斯兰国”等一批极端势力得以在那里发展壮大。对美国来说,这一切难道不更具讽刺意味?
如今美国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奥巴马也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一方面,美国人不会再容忍一场长期的战争;而另一方面,要消灭“伊斯兰国”,美国可能需要耗费不亚于伊拉克战争的资源与时间。
奥巴马曾评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作法是“愚蠢的”,因此他不会做出这种选择。但他将如何对极端势力开战?如何消灭“伊斯兰国”?这些承诺是否会像巨大的“包袱”留给自己的下一任?这些问题,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美国要想干净彻底地从中东脱身恐非易事。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新闻推荐
新华社仁川9月22日体育专电(记者杜白羽刘宁)开赛前两日一金未得的中国举重队22日终于开张,中国奥运冠军、男子69公斤级的林清峰因体重更轻战胜总成绩同为342公斤的朝鲜选手金明赫,夺得仁川亚运会中国举重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