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王菊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大连理工大学一名在云南支教的志愿者在其微博发表涉嫌歧视当地学生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对此,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调查,3月11日,该校发布通报称,终止这名学生享有的“保留1年研究生入学资格”等权利,取消其研究生入学资格。(澎湃新闻)
说起支教志愿者,很多人都会心生崇敬。在大家心目中,支教是一个神圣的工作,支教志愿者就像是传播文明的使者,他们放弃发达地区的优越条件,前往相对落后的乡村支教,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和希望。在近日热播的对口扶贫剧《山海情》中,支教老师“白老师”一生坚守教育信仰,扎根西海固,帮助乡村孩子改变命运,令无数观众泪目。
然而,大连理工大学这名支教志愿者却让人大跌眼镜。“大自习抓了个傻子”“我又给笨蛋们考试了”……很难想象这些带有侮辱性色彩的话语是出自一名支教志愿者之口。通过微博截图来看,这名志愿者对于支教地区有着严重的地域歧视,对于教育事业也毫无热爱可言。在这样的心态下从事支教工作,会有怎样的言行举止,会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无独有偶,去年12月份,东南大学一名志愿者在云南楚雄支教期间,也被爆出伤害当地学生,引发舆论关注。在网络流传的一段视频中,这名志愿者一连踢踹多名小学生。事发后,东南大学暂停了该涉事志愿者的支教工作,并取消其研究生推免资格。
两起事件一经曝光,都立即在网上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许多人谴责他们伤害、谩骂当地学生的行为,也因此质疑他们支教的动机:既然不喜欢教育,不能善待孩子,为何还要去支教?
近年来,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锻炼成长,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很多地方出台了支教保研政策,应届本科毕业生到西部支教一年就可以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个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一方面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历练,能够丰富人生阅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山里的孩子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更加认识到读书的意义。然而,有些人却打起了小算盘,为了达到保研的目的,给自己的经历“镀金”,而去选择支教。当“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被“追名逐利”的功利心所取代,这样的支教也就远离了初心。
从接连发生的两起事件来看,高校在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上应该更加慎重,要重点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行,选拔那些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去支教,而不是仅仅依据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外在标准。同时,对于支教大学生要加强培训管理,支教志愿者虽然不是正式教师,但是他们肩负的责任与正式教师同等重要,应当按照教师的言行规范来要求,要遵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
支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从小生活条件落后,他们当中很多还是留守儿童,缺乏家人的关心,更需要爱和怜悯。希望投身于支教事业的志愿者都能有悲悯之心,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来从事这份工作,为孩子们带去爱和希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
新闻推荐
春节前,3封精心制作的贺新春“尊师卡”在武汉大学师生微信群中引起强烈反响,2月24曰,记者采访了贺卡的执笔人、7054班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