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关搜索引擎忽略自身监管责任,容许虚假医药广告登上搜索平台,UC浏览器和360搜索被央视点名。
其实,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早就广为诟病。2016年,青年魏则西之死正是竞价排名弊病长期积累后的一次爆发。然而,时隔五年后,在UC浏览器和360搜索,重大疾病竞价广告仍大行其道,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担忧。
为了规范市场,近年来监管层面的治理力度明显加强。然而,随着监管趋严,相关利益团伙的“围猎”手法也在升级。比如,将广告植入到治病经历的分享网帖中,患者在平台上搜索疾病关键词,呈现的是虚构的卖药贴;对于宣传治疗效果的食品广告,广告代理公司绕过平台对资质和内容方面的审核,患者搜索到的是不具备真实疗效的保健食品;代理公司以正规医院简称作为关键词,山寨医院借正规医院之名做广告投放,并在搜索结果靠前的位置推广展示,致使患者搜出来的可能是“李鬼”。
医疗领域有很强的专业壁垒,鉴于信息的不对称,一些急于看病求医的患者,在搜索结果的误导之下,一旦被导流到冒牌医生或者不正规医院,将蒙受财产和健康的双重损失。如此局面,平台显然难辞其咎。
新修订的《广告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
寻医问药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它直接关切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某种程度上,搜索引擎相当于为公众指路的路标。尤其在医疗类广告投放有明确法律限制的前提下,互联网平台更应该主动承担把关责任,一方面,加强清理按关键词搜索搜出的违规内容;另一方面,强化对医疗广告代理公司的资质审核把关,切断灰色产业链。
目前,涉事平台已经表示道歉整改。这是基本的补救动作,但还远远不够。鉴于类似乱象的反复出现,在加强审核把关之外,平台应该对商业模式有更彻底的反思,如果实在管不住、管不好,那么对医疗商业推广业务就得“当断则断”。总之,绝不能为冒牌医生和不正规的医院站台。
熊志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前段时间,一段硕士求职不成、转行做外卖员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热传。视频中“中国有700万外卖小哥,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