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童谣的内容说的就是我们过年的一些习俗,多么丰富多彩啊!
过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春节”,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被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可见春节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多么的重。过年,老百姓也称之为“过大年”,“大”是因为过年的活动特别隆重,春节是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的日子,这一年人们不管经历了什么,不管身处何方,在年三十这一天,都是要回家团聚的,一家人要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迎新的,静享亲情相聚的温暖;“大”还因为“年”的时间跨度长,“过了腊八就是年”,“十五里面都是年”,从农历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在过年,人们都在为辞旧迎新忙活着,欢腾着,庆祝着……过了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年”就圆圆满满过完了,人们该外出的外出,该上学的上学。
腊月初八,过年之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最讲究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喝了腊八粥,也就意味着“年”来了。人们就要为过年忙碌张罗起来。外出的游子从腊八这一天开始,也该踏上归途回家过年了。
打扫卫生,置办年货,一转眼就到了年根底下,腊月二十七,民谚称“二十七,宰公鸡”,意思就是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杀公鸡。为什么腊月二十七要宰杀公鸡呢?老例儿说:鸡是天上的酉官,他是唯一化身在人间报时的吉神,是为了让鸡回天庭可以休息,给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是否勤劳,是否可以在除夕夜给这家人报吉祥。旧时又以雄为长,以公为大。公鸡为大鸡,与“大吉”谐音,取大吉大利之意。母鸡因为能够生蛋就幸运得多,往往会躲过劫杀,只有在女人家生孩子坐月子的时候,或者实在是没有其他生计的时候,才会对母鸡“下手”,“鸡生蛋,蛋孵鸡”,只要母鸡还在,希望也就还在。旧时,鸡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杀的,在杀鸡前,还是要做“法事”,为鸡超度的。“小鸡小鸡你莫怪,生来农家一道菜,今天杀你是无奈……”对着鸡,要“大慈悲”地念唱之后,方敢举起屠刀。说起来,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吧!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过年是一定要在二十八的时候发面,二十九的时候蒸馒头的。“馒头要蒸,气也要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蒸馒头,争口气。这其中的寓意很明显了,就是希望接下来的一年都要发发发,过个蒸蒸日上的生活。在民间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不能蒸馒头或者炒菜的,所以得在这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把馒头备好。可能有人奇怪为啥不能在初一到初五蒸馒头或者炒菜,原来这“蒸”“炒”字的谐音有争吵的意思,这一年可不能争吵啊!所以这蒸馒头就要放在年前的二十八二十九来完工了,不过分量一定要做得足足的来撑过这大年初一到初五啊,甚至有些地方,一直到正月十五都不能再蒸馒头的!为了讨个好彩头,这馒头就有了各种形状。比如说像桃子的就是长寿,像鱼的就是年年有余,像元宝的就是发财了,反正这时期的馒头你能看到各种形状,而每一种形状都有自己的寓意呢。另外,在蒸馒头的时候,小孩子们是不能说话的,据说,一旦多嘴说话,馒头就蒸不熟了。第一锅馒头,自然要先上供给灶王爷的,只有他老人家吃饱喝足了,才能保佑这户人家,一年到头都能吃饱饭。
炸果子,炒花生……空气里开始酝酿着各种香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那是真正的“年味”。在弥漫着的各种香味中,人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团圆大餐——年夜饭。
到了年三十,人们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包饺子、点灯笼,放爆竹,发压岁钱……这些是大年三十少不了的习俗。王安石的《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中国人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三十晚上熬一宿”,年三十守岁的习俗也是很早以前就留下来的,一是晚上全家人都要说一些吉利的话,不要说一些晦气的话,二是要在夜里12点后睡觉,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大年初一,人们开门放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之为“满堂红”。年初一这一天,这“满堂红”是要保留一整天的。吃年糕,寓意“节节高”,这年糕的式样也是有讲究的,要方块的黄色或白色的年糕为宜,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拜年也是大年初一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长辈们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大年初一的禁忌也是特别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扫地,如果非扫不可,须从外面扫到里面,但垃圾也是不能倒出去的。
年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和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要带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过了初二,大家就可以走亲访友互祝新年了,家家户户也都热闹起来。初二的吃食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在这一天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下肚,寓意来年顺顺当当。
正月十五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走百病、舞狮子、逐鼠、迎紫姑、送灯等习俗。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十五,“年”也就过完了,人们又要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当下流行的一句话:现在“过年”真没意思,一点年味都没有了!是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老的传统,旧的习俗逐渐消失,但我想那“年味”是依旧的,只是变化了一种形式罢了。咱先说说年夜饭,旧时的年夜饭可是老老小小期待已久的,因为许多人家在这一天,在这一顿,才能“开荤”,才能吃上鸡鱼肉蛋,再看看我们现如今的餐桌,相比之前哪一顿不是珍馐美味呢?再说这家人团聚,以前是一年才能见上一次面,书信往来也许十天半个月之久,思念之情在相聚相逢之际,自然更加的浓烈,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喝不完的酒,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应了那句诗“天涯若比邻”,打开视频,就能“面对面”聊天,甚至还能“喝起酒来”,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虽相隔千里,却能实现随时随地的“相聚”。所以说啊,年还是那个年,人们依旧思念亲人,期盼团圆,带着美好祝福迎接新年,只是我们的庆祝方式不一样罢了,这也叫与时俱进吧!
新闻推荐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2月21日消息,当日凌晨,湖南省湘乡市栗山镇荆泉村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该村一家6口人,有4人被杀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