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April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本文共2678字,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Genie Espinosa
作者:April
编辑:昭水
美编:岚
■■■
生活无法永远一帆风顺,但朋友圈可以;
朋友圈无法肆意放飞自我,但微博可以。
前段时间在微博热搜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朋友圈的我vs微博的我#
不得不说这届网友真是优秀,集风趣幽默和智慧于一身啊,话题下面的评论真是既搞笑又暗暗地戳中人心,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吧!
朋友圈的我vs微博的我这么多热评中,有一条莫名戳中了我,“所以,开心是给朋友看的,不开心是给自己和陌生人看的”。记得前不久一个很好的朋友和我说,当大家纷纷在朋友圈给你点赞、评论你的生活丰富多彩、照片精致好看时,我知道你并不像朋友圈表现出来的那么开心,她的话瞬间戳到了我的心坎。是啊,生活并不像朋友圈表现出来的那么如意。
什么时候开始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我们发朋友圈却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了。
想要吐槽生活中的糟糕和不如意,发出来的却是“岁月静好不负人生”这些鸡汤般的自我感叹;难过时想要在朋友圈寻求好友的安慰,发出来的却是“我很好”这些欺骗式的自我安慰;想要在朋友圈公开狂怼某些看不惯的人,结果却是默默地给对方点了个赞······岁月真的渐渐教会人掩饰,那些从来不敢在朋友圈真正崩溃的人,或许也不是真的开心吧,只有他自己明白,即使自己并没有被生活温柔以待,也尽量不要给熟悉的人带去负能量。他们会选择其他方式默默地自我消化。例如有些人习惯于在微博放飞自我,任意发散自己的负能量,随意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随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随意吐槽那些不顺心的事和看不惯的人。
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用担心自己小心翼翼维护的人设会不会崩塌,表露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和想法,这是一种疯狂的自我暴露模式。
所谓自我暴露,是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他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 简言之就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1】。
根据经典自我暴露理论,“关系越亲密,自我暴露程度就越高”【2】。例如,和男朋友吵架了,女孩子们会第一时间跑去和好闺蜜哭诉,而不是和关系一般的朋友诉苦;再比如,大部分人会习惯于把个人隐私相关信息告诉父母和家人,而不是随意告知普通朋友。那些有关于个人的信息,我们更喜欢和关系亲密的人分享,因此自我暴露程度也就越高。
然而在互联网世界中却并非如此,有些情况下,关系越疏远,反而自我表露程度越高。
以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平台为例,微信中好友及熟悉的人居多,而微博中陌生人居多,根据经典自我暴露理论,人们本应倾向于在朋友圈暴露更多个人信息,然而在网络世界却是恰恰相反。人们更倾向于在微博中歇斯底里,在朋友圈里云淡风轻;更倾向于在微信朋友圈小心翼翼,试图掩饰自己的真实状态,努力呈现出美好积极向上的一面。微信好友大多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或同事领导,比起微博平台的“观众”亲密度更高,可恰恰是这些亲密度较高的“观众”限制了个体的发挥,限制了个体表露自我真实的一面。
■■■@Genie Espinosa
相比于微信,人们在微博上会感到更真实一些,自我暴露程度会更高,这是为什么呢?
Walther提出了“超人际交往模型”,认为由于网络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就避免了由于害羞和过度自我关注所导致的“社交焦虑” (social anxiety),使得自我暴露的程度提高【3】。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独立个体,有些情况下难免会经常聚焦于自己的外部和内部状态,即自我关注。自我关注是指个体将注意指向自己的思维、情感、外表等内部信息【4】,例如朋友小A会花上一整个下午回顾近期的生活状态,思考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朋友小B比较关注自己的外表,愿意花掉整个上午来化个精致的妆容。有学者提出,当人们过度关注自我时,会通过觉察到理想-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社交焦虑。
微博平台为个体提供了相对陌生和自由的社交环境,陌生网友间的互动避免了与现实好友的直接交流,也就避免了由于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和自我关注所导致的“社交焦虑”,这让人们更愿意在微博中自我暴露多一点。
另外,人们总是试图管理和控制自己在他人脑海中的形象,即印象管理。人们也总是试图在朋友圈中塑造完美形象,想要在朋友圈中表现出好友们广为称赞的一面,无形之中增加了社交焦虑。而在微博中这种印象管理引发的社交焦虑则会减弱。
设想一下,假如我想在朋友圈发一组美美的照片,发之前的内心纠结历程简直可以媲美一场独角戏了。“这张图片要不要p一下,不然大家看到会觉得我脸好胖啊”,“这张照片腿是不是p的太细了,大家会不会觉得p图痕迹太重,会不会觉得我太假了啊”,“九宫图都发自己的照片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太自恋了啊”······这一系列的独角戏都是为了所谓的“印象管理”,为了维护朋友圈中自己的完美形象,而这一系列的内心纠结戏也在无形之中带给了我们焦虑感。而在发微博前的内心戏是“想发哪张发哪张,直接发原图也没问题”。显然,在微博中的印象管理引发的社交焦虑更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生活温柔以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别人温柔接纳。可是往往总是美好的一面被接纳,负性的情绪被拒绝。我们都很清楚,负面情绪不会随风消失,它需要一个合适的发泄出口,慢慢消化,直至消失不见。我们不愿意暴露负面情绪给亲近的人,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一个陌生自由的空间——陌生的互联网世界,在那里大家是匿名的,我不再是我,我只是任意甲乙丙丁。在那里我们是被完全接纳的,在那里不用担心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用考虑自己的言论是否符合别人的期望,不用努力维护所谓的“完美形象”,正如张德芬在书中写道“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空间,尽情放飞自己,如果所有积极消极的情绪状态遵循守恒定律,那么在微信朋友圈展示积极状态,在微博释放消极情绪,又何尝不是一种守恒的生活模式呢?
■■■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自我暴露——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 当代青年研究,2005(6):5-8.
[2] 王昕, & 邓国基.互联网中的日常“隐私”实践—基于青年群体的质性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18,274(12):53-58.
[3] 陈丽丽.大学生对网络陌生人的自我暴露—超人际关系观点测试.2008(Doctoral dissertation, 上海外国语大学).
[4] 李昳,陆桂芝,李勇. 自我关注与社交焦虑: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心理科学,2018,41(5):1261-1267.小 丘 说
有人说,我更喜欢微博里的自己,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真实又自由。
微博也因此成为了很多人宣泄情绪,表露自我的私人空间,时间久了,它却逐渐成为一些朋友释放负面情绪的唯一途径。
亲爱的朋友,在对着微博极力呼喊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在生活中,你也同样可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原标题:《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上蹦迪|别告诉我你也是这样》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新华社哈尔滨1月30日电近期,有电信诈骗分子借“新冠疫苗”行骗。哈尔滨警方提醒市民,当心“新冠疫苗”诈骗,发现被骗立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