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婚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只要青年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尤其是27岁~30岁时,父母急,亲友急,就连年轻人自己也慌了,生怕赶不上最后一班“婚姻列车”,不少人因此匆匆登上了一辆。有趣的是,不少30多岁仍没赶上“未班车”的人,虽然常常被贴上“剩男剩女”标签,却呈现出一种宁缺勿滥的心态,其父母催得好似也没那么紧了。
传统观念认为,“成家”才是“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孩子长大后,父母着急看到子女“成熟”的一面。古人云“三十而立”,自然而然,30岁便成为催婚的“分水岭”。在催婚、年龄资本下降、孤独等社会和自身压力之下,30岁之前的年轻人很可能降低择偶标准,为结婚而结婚。30岁以上的年轻人则因度过了“慌乱期”,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婚姻,从而宁缺勿滥,同时这也使其父母意识到,孩子的婚姻只有孩子做的了主,放下对孩子婚姻的过度关注。
相比宁缺勿滥,匆忙结婚更易埋下不幸的种子。两个人的结合不能指望运气,婚姻一半是感性一半是理性,既要相爱,也要戒急戒躁,否则越着急越糟糕。面对婚姻恐慌和年龄恐慌,年轻人应该积极调整心态。要知道,人不会因年龄增长而贬值,婚姻也不会因为年龄小而变得完美。年轻人一定要厘清结婚目的,是追求相爱后的结合,还是为结婚而结婚?
任何年龄进入理想婚姻都是件美好的事,我们不应该人为地给婚姻划上“年龄线”,而是要划一道“尊重线”。除了年轻人自身的调整,父母也需要回归原位:做子女婚姻的助手,而不是主导者;有合适的人选,可以介绍给子女,但不能逼迫;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良好的示范有助子女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增强结婚信心。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谭浩俊当追问的是,涉事生产企业曾公布的“权威检测报告”是如何出炉的?这些涉事产品是如何通过“消”字号审批的?涉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