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觉得,假期的日子很短,上班的每一天都很长。事实上,如果忽略心理感官的干预,用科学手段去丈量时间,就会发现我们历经的每一天确实并非精确的24小时,而是以极其微小的幅度变化。
近期,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日长变化中存在约8.6年周期的显著振幅增强信号,并首次发现该振荡的极值时刻与地磁场快速变化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
分离综合波揪出日长变化中的“潜规则”
科学家早已发现,每天的时长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一个较大的时间尺度上分析,日长正在逐渐变长。
侏罗纪时期一天的时长大约只有23小时10-20分钟。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消耗了地球的能量,地球自转越来越慢,日长因此变长,平均约每100年变长0.002秒。
专家指出,除了这一长期规律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日长变化在相对短期内具有周期性规律。一般认为,尺度为数十年的年代际变化和尺度约5-10年的亚十年变化很可能与地球深内部物理有关。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除了此前公认的6年周期外,日长变化每隔8.6年也“轮回”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日长变化类似一条正弦曲线,但振幅正逐渐增大。通俗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长在平均日长时间线上有规律地上下波动,有时比24小时少几毫秒,有时又会比24小时多几毫秒,而极值却越来越大,即时间的变化幅度正在变大。
研究人员如何在数十年来搜集的日长数据库中找出这一规律?
专家说,我们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系统提供的1962-2019年的日长变化数据,结合大量数值模拟算例分析,基于标准小波时频变换方法和我们独立发展的“去小波边缘效应”的策略,首次发现了8.6年信号的振幅增大现象。
他进一步解释到,标准小波时频变换方法是该领域比较独特的一种方法,能定量识别并提取观测序列中的周期性谐波信号。日常生活中7种单色光可以合成白光,白光也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三棱镜拆分出单色光,日长变化规律的探索也如此。事实上,日长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地球内部不同的物理结构或事件影响等。我们真实测量的日长数据可看成是一条综合波,可以拆分成很多不同因素主导的分波,学界将之称为小波。而标准小波时频变换方法就是学者们经常用到的“三棱镜”,可将想要分析的数据从综合数据中拆分出来。
然而,该方法虽具有很高的频率分辨能力,但也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问题。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去小波边缘效应”策略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使得研究人员准确分离出目标谐波信号,最终找出日长变化背后隐藏的这一规律。 (姚 旺)
新闻推荐
宿舍产女后将婴儿扔进垃圾桶致其死亡广州一“00后”女学生一审获缓刑
广州一名“00后”女学生在宿舍卫生间内生下一名女婴后,将女婴丢弃于卫生间垃圾桶内,致其死亡,一审法院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