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5摄氏度低温,冰雪覆盖临津江,凛冽的寒风卷起漫天雪粉。忽然,北岸飞起一串耀眼的信号弹,震耳欲聋的炮声撕破原本的寂静,数千勇士从潜伏阵地中一跃而起,冒着南岸射来的弹雨,跨过寒冷刺骨的冰河,兵锋直指北纬38度线——这便是1951年元旦前,我军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发起时的场景。
冒雪攻坚、跨江突防
1950年岁末发起的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是志愿军对敌防御阵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也是人民军队克服严寒天气、复杂地域和敌情考验的一次创举。战役发起前,志愿军面对的不仅是低温和冰雪天气,还有100米至150米宽的临津江和南岸7米高的天然峭壁。上岸后,志愿军要解决雷区和上万敌军据守的完备防御工事,还要面对美军航空兵的轮番侦察、轰炸和扫射。
为保证成功突防,我军组织全师一半人力进行土工作业,利用江北岸自然沟改造构筑出发阵地。攻击发起前,全师7500人、70余门火炮、500匹骡马均严密隐藏,在距敌阵地最近不到150米处潜伏18个小时,敌飞机侦察、火力侦察都没有发现异常。12月31日当天,“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李奇微还乘飞机进行低空巡视,也未发现我军即将发动攻势的迹象。志愿军的炮火和冲锋号在傍晚响起后,李奇微才如梦方醒:“真没想到,中国军人在这片毫无生机的荒原上发起了元旦攻势。 ”而这时他的前沿防线早被打得千疮百孔。
精测妙算、以弱控强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敌人的炮火较量常常是不对等的,然而,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参战炮兵7个团共106门火炮,发射炮弹4287发,参战火炮相当于前两次战役的总和,发射炮弹数量是前两次战役总和的4倍,成为参战炮兵和发射炮弹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特别是在突破临津江的炮火准备中,志愿军把有限的火炮部署在距敌300米至500米处进行抵近射击,对敌前沿支撑点、纵深炮兵、各种火力发射点、明暗碉堡一一编号,具体分配给每一门火炮。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军炮兵部队错误理解李奇微“夜晚收缩、白天反击”的命令,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在战役打响后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有趣的一幕:火炮数量7倍于我军的“联合国军”,居然被志愿军炮兵部队打得抬不起头来。
勇猛追击、力歼逃敌
1951年元旦前后,已入朝连续作战两个月的志愿军遇到极大困难。不少战士的棉袄早已破烂,鞋子开裂后只能用绳子捆绑,后方补给在美军轰炸下送不上来,以致部分战士营养不良,患上夜盲症。
战役打响后,志愿军部队蹚过冰河、越过陡峭雪山深谷。原本深信己方火力优势和江边“铜墙铁壁”的敌人,看到志愿军攀上悬崖,战斗意志很快崩溃。在志愿军勇猛穿插下,处于二线的美英军队,不仅未能支援一线,反而来不及向后撤退,一些后卫部队被穿插的志愿军死死缠住并遭重创。
此役,我军歼敌1.98万余人,将战线推过“三八线”,粉碎了敌人就地据守、伺机再犯的图谋。 朱武
新闻推荐
民法典来啦2021年你的生活将有这些大不同1月1日起,民法典将正式施行,从婚姻家庭到住房财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都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