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华
前段时间,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常常见诸新闻媒体。校园本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缘何会屡屡发生欺凌事件呢?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校园欺凌与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校园欺凌是忽视尊重的体现。现在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享受着家庭成员的娇惯和溺爱,从小就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长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自己的任何要求几乎都会得到满足,无形中助长了他们不能容忍失败与被别人拒绝的心理。当与同学相处时,就会对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不和自己玩的同学、不给或不借给自己东西的同学产生嫉妒和仇恨心理,因得不到某方面的满足而产生侮辱、殴打同学的现象。
校园欺凌是心理咨询与疏导相对滞后的结果。现在好多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心理健康辅导员一般则由学校老师兼任,不仅不专业,而且这些老师也要为自己的教学质量忙碌,鲜有时间顾及到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让欺凌远离校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权重,使它与语数英等课程的权重持平,这样,学校老师们就会重视起来,学生才会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知道,如果自己做出欺凌别的同学的行为,就是触犯国家刑法的一种犯罪行为,才会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觉抵制该行为的发生,从而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培养学生的团队集体主义荣誉感,使他们认识到在班级和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团队合作的强大和乐趣,从而改善班级和校园同学间的关系,缓解因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小摩擦、小矛盾,弥补友谊的裂痕,使同学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老师应留心观察班级学生的举动,发现了同学间有矛盾产生,应找来双方尽快处理,把同学间的不愉快、小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听之任之,最终酿成校园欺凌。
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教育学生同学间应该以和为贵,学会克制自己,尤其是易怒易躁的学生,及时帮他们从心里阴影中走出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医生,定期为学生上心理辅导课,并就同学们产生的心理问题现场一一予以疏导、解答,消除学生心理上产生的负面情绪,使他们的心理趋于平稳。(E)③
新闻推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已逐渐成为诈骗案件的主流。诈骗手段更多样、诈骗范围更广、诈骗频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