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无关资料图片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重点提到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乱象,并提出治理意见。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服务类投诉114224件,其中,教育培训服务投诉有15639件,占服务类投诉总量的13.7%,排名第三,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虚假宣传
退费困难投诉较多
虚假宣传问题一直是培训机构投诉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实际培训学习模式与宣传不符、实际教学质量与体验课、试听课质量相去甚远。部分机构为了招生,虚假宣传,而实际教学内容与宣传相差甚远,令人十分不满意。“跑路”一词也是伴随着教育培训领域的敏感词汇,这一问题在今年仍持续存在。近期,某培训机构被曝多家门店关门,作为国内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昔日拥有上千家校区的机构,如今面临拖欠员工薪水、学员退费困难的困境。
近些年,一些培训机构选择黄金地段,尽管费用很高,但仍有学生及家长为得到进一步提升,愿花高额费用。然而,因机构资金、资质等问题,导致停课。在面对消费者退费时,有的机构仓皇而逃,退费遥遥无期。
报培训班签合同
应谨慎避免“入坑”
培训行业市场存在经营者管理水平不一、师资力量千差万别、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但通常其在制作合同时相关条款含糊不清,甚至暗藏不平等条款。
在合同中哪些方面做手脚呢?一是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二是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订合同或者利用网络默认消费者同意协议内容;三是未明确提醒消费者注意格式条款。此外,部分教育机构不履行合同约定或者擅自修改合同条款。合同里面常见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有:“公司保留最终解释权”“协议一经签订,概不退款”“所有课程将在课程有效期满后自动截止,未结束的课程将自动作废,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费”“合同签署7日后,无论是否开课,不接受任何原因提出的退费请求”“培训期间,出现任何安全事故概不负责”等。消费者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时,应仔细查看协议条款内容,明确培训范围、费用、退费程序、师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违约责任等。消费者与经营者签订协议后,即产生法律效力,双方都不能擅自变更或解除协议。
另外,培训机构还存在刻意隐瞒办学资质和报名条件,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预付式付款方式风险大等问题。
加强行业规范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19年,中消协发布预付式消费舆情报告,并向有关方面呈送典型案例,希望推进相关问题解决。但是,由于预付式消费涉及领域众多,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有关工作推动难度较大。为切实解决消费者面临的痛点,中消协发布《关于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立法立标,夯实维权制度保障;强化行政监管,有效保障预付资金安全;强化司法解释,统一司法审判理念;强化行业自律,严格守法诚信经营;消费者强化风险意识,慎签合同慎高投入等意见。
中消协建议立法应从收取预付费的经营者资质限定、合同要求、履约担保、资金管理、信息披露、费用退还、冷静期、退市要求、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制,切实加强风险共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行政监管,有效保障预付资金安全。要进一步明确收费资质限制,明确资金管控规定,明确资金挪用责任。对跨地区经营、收取预付资金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重点跟踪、重点防范。强化司法解释,统一司法审判理念。建议司法部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或者审判指导意见,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在举证责任、格式条款认定、民事赔偿等方面统一司法裁判尺度,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形成社会示范指引。强化行业自律,严格守法诚信经营。有关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更应严守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摒弃不良经营手法,切实落实法定义务和责任。相关行业协会,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规范,推进信用约束,维护行业风气,提升消费者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马天星整理
新闻推荐
基于互联网平台内经营者数量庞大,交易信息复杂,相关部门很难实现直接有效的监管。因此,作为平台的搭建者以及数据信息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