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口气井,14载青春,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气井,在毛乌素沙漠书写出了自己的传奇。
自参加工作以后,长庆油田第二采气厂榆12集气站站长陈思杨就始终坚守在天然气生产一线,他所带领的榆12集气站,承担着西气东输以及冬季保供的重要任务,年产天然气7亿方,安全平稳运行14年零事故,累计供应成品天然气72亿方。
初来乍到,勤学技能勇夺金
2006年,22岁的陈思杨来到集气站,虽说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干燥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让他措手不及。
“嘴唇、手脚都裂了,很难受。”陈思杨回忆。
在刚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感觉工作缺少动力和目标。然而一次当技术比武志愿者的机会,当看到技术大咖娴熟的手法、精湛的技艺时,不由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名堂来。
他白天拉着老师傅问流程、悟原理,晚上一个人学理论、拆阀门。很快陈思杨便从一个“门外汉”变成“技术尖子”。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班组同事就推荐他去参加技能竞赛。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陈思杨下足了功夫。理论试题记不牢,他就翻资料、查公式,足足整理了4个本子的笔记。
“管路安装”时间不够,他就一遍遍反复训练。手指磨破了,贴上创口贴继续干。白天时间不够,晚上偷偷留下练。实训基地十二点关门,他偷偷翻墙进去练。动手拆阀门、修注醇泵、加热炉点火……每个动作上抠细节,硬是把操作时间从40多分钟压缩到了20分钟以内。
最后,他在作业区级比赛中名列前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厂级技能竞赛第三名、油田公司技能竞赛金牌……
参加工作不到一年,他就被作业区破格选聘,成为当时长庆油田产量最高集气站榆十二站的站长。
立足岗位,创新管理聚人心
榆十二集气站产量高,任务重。“这个站长不好当!”这是陈思杨来到榆十二站的第一感受。
首先要把家底摸清!揣着本子,21口气井陈思杨挨个跑。
借助“数据”的力量,他翻阅每一口井的油套压、产气产水量等数据,分析生产稳定、需要泡排、需要注醇的时机,摸清楚了每一口井的“脾气秉性”。
在他带领下,逐步建立了《单井数据库》、120多项管控措施、《集气站巡回检查标准细则》等项规章制度。气井生产异常处理有了参照规范,工作效率一下子提升不少。
生产搞上去了,带队伍的难题又摆在了年轻的站长面前。
班组里清一色60、70后的老师傅,岗位轮换制,自然避免不了有“出工不出力”“吃大锅饭”情况。怎么管?陈思杨把集气站的工作进行了细化,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细则”“运行守则”,让大家在工作“质”和“量”上双向选择,使得“有难度”“高风险”“强度大”的工作找到愿意干的人,也让想干的人找到“能干”“会干”“想干”的工作,这下,干得多的不扯皮了,技术好的不抱怨了。
陈思杨在多个方面寻求突破,自费学习、考取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应聘技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建言献策……
“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大家伙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荣誉加身,不忘初心铸匠心
在创新创效工作方面,陈思杨也一直走在前端,作为劳模工匠工作室的主要成员,他先后参与研发了气井排水装置、井口保护器拆卸装置等22项创新成果,运用到生产现场,年节约成本达162万元。
2019年,他又集中力量,对集气站数字化无人值守运行中存在的监控盲区进行技术攻关,由他主导设计研发的集气站甲醇注入智能控制系统,在榆12站应用推广以后,大幅降低冬季气井故障率。
14年来,陈思杨付出了很多,却也收获了许多荣誉。从先进个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再到今天的全国劳模,见证了他一路上艰苦奋斗的青春故事,也使他成为长庆油田青年员工的榜样和旗帜。
有人问过他,为何在榆12集气站一待就是十几个年头,没想过到相对不那么艰苦的岗位去吗?他说:他热爱这片沙漠,了解这些气井,他能让这片气井尽量多产些天然气,就是他坚守在这里的价值。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陈思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苦心修炼必有所获,沧笙踏歌不负韶华。陈思杨依然坚守在天然气生产一线,守护着每一方天然气,砥砺奋进而又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而又匠心独具,使他自己努力成为具备新时代精神的劳动者。(文:孟盼龙图:张涵等)
新闻推荐
原创AI财经社作者AI财经社撰文/麻策编辑/赵艳秋巨头入局抢人同组的3个人陆续跳槽去了字节跳动。这让网易有道某部门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