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非连锁便利店,俗称夫妻店。数据显示,中国主营快消品的非连锁便利店约有600万家。这些分布广泛的零售小店贡献了国内快消行业40%的出货量,每天服务2亿消费者,提供1500万个就业岗位,养活600万个家庭。
如今,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些小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工人日报》记者走访发现,它们有的将线上业务作为发展契机,有的用数字化“武装”自己,有的通过特色化经营来满足细分市场。
营业时间延长,错峰应战线上竞争
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今年疫情期间,即使在最严重的2月,仍有50%的小店坚持开业,3月这一数字超过80%,4月超过95%。“坚持不打烊”的小店是复工最快的业态之一。
疫情的暴发促使万千小店在危中寻机,灵活求变,加速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发展线上业务让许多店主尝到了甜头。
邢中汉夫妇从吉林老家来到北京已10多年。5年前,他们盘下了位于朝阳区东坝的一处60平方米的小店。疫情期间,这家夫妻店接入了外卖应用,一度成为附近几个小区的关键补给站,生意十分忙碌。
据邢中汉介绍,小店线上订单平均客单价约80元,多的时候1个月成交量达到500单以上,等于小店1个月能有数万元的额外收入。小店关门时间已从晚上11点延长至第二天凌晨4点,目的是为了差异化竞争,与大型商超和连锁便利店错开外卖的时间。
一些平台也在通过利好政策鼓励小店转型线上。北京丰台区的一家京东便利店主徐杰,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开通了京东便利GO小程序,增加了线上订单。“我们每卖一件,平台不仅会给我们补贴,还能额外赚取佣金。”徐杰说。
通过大数据进行选品和组货
北京南锣鼓巷的一家小店店主杨宝东告诉记者,他开了十几年的小店,有一本记事本,密密麻麻地写满看起来好卖的商品,还有各种进货价格和订货电话。由于长期对品牌商没有议价能力,在传统的进货渠道,商品性价比不高,品质也难以保证,商品破损、过期的现象时常发生,甚至不法之徒会将假货串在真货里骗取小店的利润。
今年8月28日,阿里零售通发布“W”计划,向其所覆盖的150万家小店开放包括POS机在内的数字操作系统,推动夫妻店全面“上云”。
“上云”之后,杨宝东的小店9月、10月日销突破1万元,而此前只有五六千元。“如今七八十平方米的小店相当于一家普通卖场一天的销量,这得益于用零售通的大数据进行选品和组货,小店的商品结构被迅速调整。”杨宝东介绍说,以前卖方便面,一袋赚4角钱,而引进网红即食锅后,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利润提升了数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进口商品,在“上云”之前,自己是进不到货的,即便有也怕进到假货。
目前,零售通APP上有5000多个大型品牌商和经销商为小店供货,可选择品类超过40万种。“W”计划提到,零售通将向150万家商户提供1万款小店渠道专供新商品。
开拓买卖之外的更多服务
在乌鲁木齐开京东母婴生活馆的赵寻告诉记者,妻子怀孕对母婴用品的高标准要求,让夫妻俩选择进入这个行业。
赵寻透露,京东对所有母婴生活馆门店进行货源、价格、形象甚至是营销方案上的强管控。此外,京东母婴生活馆门店打造“智能零售+育婴服务+互动体验”的一体化服务,让消费者在线下也能享受和线上一样的品质与服务。
“京东为母婴馆打通线上线下流量,找到更多顾客。除为门店引入京东APP、京东到家、美团等多元化流量外,京东还帮助母婴馆构建京东便利GO小程序,进行社群运营、会员服务。”赵寻说,目前1个月线下营收超12万元,而线上的营收达到了15万元。
赵寻表示,过去管店靠人、靠经验、靠运气,现在管店完全凭数据、凭细节、凭科学。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代化的零售终端,早已告别单打独斗。面对复杂多变的消费市场和越来越个性化、碎片化、多元化的消费趋势,小店也需要重新定义,市场需要的是具备感知、互联和智能化的现代小店。
新闻推荐
谈起孩子的教育,父母最容易着急上火,但管教方式如若不当,甚至使用暴力打骂孩子,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能带来惨痛的后...